
獨受尊重;獨居首位。《史記·三王世家》:“ 康叔 親屬有十而獨尊者,褒有德也。” 唐 崔融 《為成使君賀白狼表》:“陛下獨尊三界,高視四天。” 明 王世貞 《菊花》詩:“千林落木誰堪殿,九日浮萸迥獨尊。” 楊朔 《泰山極頂》:“我覺得挂在眼前的不是五嶽獨尊的 泰山 ,卻像一幅規模驚人的青緑山水畫,從下面倒展開來。”
獨尊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指唯一受尊崇或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強調某種思想、人物或事物在特定範圍内具有排他性的至尊地位。以下是詳細解析:
唯一受尊崇
指在特定領域或時代中,隻有一種學說、人物或事物被推崇至頂峰,其他均被排斥或貶低。
例: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書·董仲舒傳》),确立儒學為官方正統思想。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至高無上的權威性
形容某種權威、地位無可匹敵,如“唯我獨尊”形容極端自負或絕對主導權。
例: 佛教典故中釋迦牟尼誕生時“唯我獨尊”的宣言,象征覺悟者的超然地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董仲舒與儒學獨尊
西漢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促使漢武帝将儒家學說定為治國核心,影響中國思想史兩千年。
來源:《漢書·董仲舒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宗教與哲學中的“獨尊”
佛教、道教經典常用“獨尊”強調教主或教義的至高性,如“萬法歸一,獨尊佛法”。
如“某品牌在高端市場獨尊”,指其占據絕對優勢。
用于批評文化霸權或思想專制,如“打破學術獨尊,提倡多元對話”。
詞語 | 差異點 |
---|---|
獨尊 | 強調唯一性和至高性 |
推崇 | 泛指尊敬,無排他性 |
壟斷 | 側重資源/權力獨占,含貶義 |
參考資料:
“獨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别,以下是綜合解釋:
字面意義
指“獨自受尊重”或“獨居首位”。例如漢武帝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表示儒家思想被置于唯一受尊崇的地位。
引申義
在現代語境中,常帶有貶義,形容人傲慢自大、唯我獨尊的态度,如“他在團隊中獨尊專斷,不聽取他人意見”。
中性用法
多用于描述曆史、文化或制度中的唯一主導地位。例如:“泰山被稱為五嶽獨尊”。
負面用法
強調自我中心、不容異己的行為或态度,常見于成語“唯我獨尊”(亦作“唯吾獨尊”),如:“領導幹部若目空一切、唯我獨尊,必将脫離群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百弓白頭如新班賈辨位彪赫蒼古吃驚叱嚷泚顔大還額首稱慶放大器犯顔極谏芙蓉鏡幹災橫徵苛役歡戚花旗混作一談夾斷将率堅信禨鬼京式大帽金相玉質寄鲊軍武舉行控壓愧沮斂臂麟軒盧胡牦牛梅雪命使囊縮你懂的平白評泊僑滙七八欽賴忍辱求全熱中榕徑森散羶葷懾剉守財鹵帥阃雙鬟四惡訟阋痛生生委密吳中四傑限定香龜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