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顔極谏的意思、犯顔極谏的詳細解釋
犯顔極谏的解釋
犯顔: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顔面、威嚴;極谏:以直言規勸(常用下對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
詞語分解
- 犯顔的解釋 .舊謂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犯顔極諫,臣不如 東郭牙 ,請立以為諫臣。”《舊唐書·魏徵傳》:“ 徵 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顔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三國
- 極谏的解釋 盡力規勸。古多用于臣下對君主。《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桓公 問置吏於 管仲 。 管仲 曰:‘……犯顔極諫,臣不如 東郭牙 ,請立以為諫臣。’” 漢 劉向 《說苑·善說》:“夫大臣重祿而不極諫,近
網絡擴展解釋
“犯顔極谏”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描述臣子或下屬敢于直言勸谏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犯顔極谏”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以直言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其中:
- 犯顔:冒犯對方的顔面或權威;
- 極谏:用最懇切的方式勸谏。
二、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最早見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犯顔極谏,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谏臣。”。此處以東郭牙為例,說明古代臣子為維護國家利益,即使觸怒君主也要直言進谏的品格。
三、用法與語境
- 語法結構:聯動式,可作謂語或定語。
- 褒義色彩:多用于褒揚忠臣或正直之士的勇敢行為,如《全晉文》中描述臣子“雖犯顔極谏,無所摧戮”。
- 適用場景:常見于曆史典故、政治谏言或強調堅持真理的語境。
四、延伸意義
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對“忠誠”與“正直”的推崇,強調在維護公義時需超越個人安危。現代也可用于形容在職場或社會中對上級錯誤決策的據理力争。
五、近義與反義
- 近義:直言不諱、冒死進谏
- 反義:阿谀奉承、明哲保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引用,可參考《韓非子》及相關史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犯顔極谏(fàn yán jí jiàn)一詞的意思是指有人敢于冒犯上級,進行極度直言,忠言逆耳之事。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犯(fàn)是由犭(犬的變形)和犬組成的兩個部首,總共有4個筆畫;
顔(yán)是由頁和彥組成的兩個部首,總共有9個筆畫;
極(jí)是由木和及組成的兩個部首,總共有9個筆畫;
谏(jiàn)是由讠和廴組成的兩個部首,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魏書·羊琴傳》中的記載,形容羊琴被受封的爵位困擾,勇敢地進谏。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形容直呈上級的奏章或直言忠谏的行為。
繁體字:
《犯顔極諫》是繁體字的寫法,中間的“谏”字在繁體字中為“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犯字的部首犭在右邊,而現代字形是犬在左邊,表示人沖撞動物;
顔字的部首頁在上面,現代字形是在左邊,表示面龐;
極字的部首及在下面,現代字形是在右邊,表示頂部;
谏字的部首讠在上面,廴在下面,現代字形是在左邊,表示言語。
例句:
1. 他因敢于犯顔極谏而受到上級的賞識。
2. 這位官員願意接受犯顔極谏的意見,以改進自己的工作。
3. 隻有敢于犯顔極谏的人才能帶來真正的變革。
組詞:
犯罪、犯難、犯錯、顔面、極限、極度、忠言、逆耳、谏诤。
近義詞:
敢谏、直言、奏章、忠言、啟事。
反義詞:
谄媚、阿谀、谄言、媚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