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玉質的意思、金相玉質的詳細解釋
金相玉質的解釋
形容人或物外表和内質俱美。 漢 王逸 《<離騷>序》:“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周書·蘇綽傳》:“若刀筆之中而得志行,是則金相玉質,内外俱美,實為人寶也。” 唐 李峤 《昭覺寺佛像碑》:“金相玉質,鳳毛龍翰。”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三七回:“兩旁分列楹聯,左首八字,是‘天上神仙,金相玉質’;右首八字,是‘女中豪傑,說禮明詩’。”
詞語分解
- 金相的解釋 .五行之說,謂水勝火。 漢 應劭 《風俗通·祀典·稷神》:“未之神為稷,故以癸未日祠稷於西南,水勝火為金相也。”.比喻完美的形式。 南朝 齊 謝朓 《秋夜講解》詩:“惠唱摛泉湧,妙演發金相。”
- 玉質的解釋 .形容姿貌肌膚之美。 漢 張衡 《舞賦》:“粉黛施兮玉質粲,珠簪挻兮緇髮亂。” 晉 王嘉 《拾遺記·蜀》:“﹝ 甘後 ﹞至十八,玉質柔肌,态媚容冶。” 明 汪道昆 《高唐夢》第一折:“巧笑工顰,
專業解析
"金相玉質"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意義指代内外兼修的美善特質。從漢語詞典角度可作如下解析:
一、本義溯源
該成語最早見于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對屈原作品的評述:"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利滅者矣"(《楚辭章句·離騷叙》)。其中"金相"指金屬般華美的外表形态,"玉質"喻玉石般溫潤的内在品質,二者疊加構成對完美品格的立體化诠釋。
二、引申釋義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主要承載三層語義:
- 物質層面:形容器物兼具金銀之華彩與玉石之溫潤,如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金鑲玉如意"即被學者稱作"金相玉質之典範"(《故宮文物大系·玉器卷》);
- 人物層面:贊譽德才兼備者,《漢語大詞典》釋為"比喻人外表與内質俱美";
- 藝術層面:指文藝作品形式與内容和諧統一,如錢鐘書曾評《文心雕龍》"金相玉質,辭約旨豐"(《管錐編》)。
三、構詞解析
該成語采用"金玉"并置的古典修辭手法,符合《說文解字》"金,五色金也,玉,石之美者"的釋義傳統。其中"相"取《周易·系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象",指可觀測的外在特征;"質"承《論語·衛靈公》"文質彬彬"之"質",強調本質内涵。
四、使用規範
根據《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标注,該成語屬于褒義用語,多用于正式語境。當代語用中常見于人物品評(如"先生金相玉質,學者風範")、工藝鑒賞(如"此器金相玉質,巧奪天工")等場景,具有典雅莊重的修辭效果。
網絡擴展解釋
“金相玉質”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拆分:
- 金相:“金”象征貴重、堅固與光澤,“相”指外表。合指事物或人擁有華美、精緻的外表。
- 玉質:“玉”代表純潔、高貴,“質”指内在質地。合指内在品質優良、德行高尚。
- 整體含義:形容人或物内外兼修,既具備美好的外在形象,又有卓越的内在品質。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來源:出自東漢王逸的《〈離騷〉序》,原文為“金相玉質,百世無匹”,最初用于贊美屈原作品思想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
- 後世擴展:逐漸延伸至形容人的相貌與品德俱佳,或物品外觀與質地皆優,如《周書·蘇綽傳》中以“金相玉質”評價人才的内外兼美。
三、應用場景
- 形容人物:
多用于稱贊人容貌出衆且才德兼備,如《民國演義》中“天上神仙,金相玉質”。
- 評價作品:
指文章、藝術等形式與内容均達到極高水準,如王逸對《離騷》的評述。
- 描述物品:
強調物品外觀精美且材質上乘,如古董、工藝品等。
四、語法與用法
- 詞性:中性成語,無褒貶偏向。
- 結構:聯合式,可作賓語或定語(例:“金相玉質的瓷器”“他堪稱金相玉質”)。
- 近義詞:金相玉映、金相玉振。
五、文化内涵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内外兼修”的推崇,既重視外在表現,更強調内在修養,常用于表達對完美境界的追求。
别人正在浏覽...
鞭絲碧辂柄事長林絺纻愁懼存入叨貼東作西成度尺哆大阸狹墳策感羨詭把戲鬼子姜過堂風雇役骨折圜室火離矯常較短比長姣娃家衍人給空類儈牛塊頭筐緣窟宅梁壘糧站鈴驺浏亮癃殘鸾俦落葉缦纓茅柴羃籬米糧川名靰利鞚濃汁偏亡蘋蘩平民習藝所剖腹鉛察啟伐人行道生産操神晤霜臍順昌之戰樹熟兒私火田主子鐵門限文缯孝子慈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