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樂與憂愁。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請問錦衣繡裳,不陳於暗室,何必顧衆,而動以毀譽為歡戚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遣歡戚之邪情,外得失之榮辱。” 宋 蘇轼 《散郎亭》詩:“歡戚已隨時事去,壁間隻有古人名。”
“歡戚”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uān qī,意為歡樂與憂愁,常用來描述人生中兩種對立的情感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嵇康《答難養生論》
“何必顧衆,而動以毀譽為歡戚也?”
(意為:為何要因他人的評價而左右自己的悲喜?)
葛洪《抱樸子·至理》
“遣歡戚之邪情,外得失之榮辱。”
(強調超脫世俗情感與得失)
蘇轼《散郎亭》
“歡戚已隨時事去,壁間隻有古人名。”
(借古喻今,抒發物是人非的感慨)
白居易《詠懷》
“窮通不由己,歡戚不由天。”
(表達對命運與情感的豁達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嵇康集》《蘇轼詩集》等原著。
歡戚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喜悅和悲傷共存的心情。它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在某種特定場景或情境下,既感到高興和快樂,又有些難過與傷感。
歡戚的部首是戶(chù),它是由四個筆畫組成。
"歡"字由六個筆畫組成,依次是橫、豎、橫、點、撇、捺。
"戚"字由五個筆畫組成,依次是橫、橫、豎、撇、捺。
歡戚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中的一首名為《國風·周南·關雎》的詩歌。詩中的“關雎”一詞形容了既喜悅又憂傷的心情,引申出了歡戚這一詞語。
歡戚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歡戚」。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歡戚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隨着時間推移,漢字的筆畫結構和書寫方式有些微調,但整體上與現代漢字寫法差異不大。
1. 他心裡歡戚地跳了起來,因為他考試取得了好成績。
2. 她歡戚地慶祝着生日,卻因為遠離家人而感到孤寂。
3. 這部電影給觀衆帶來了歡戚交集的感受,讓人流連忘返。
歡樂、戚傷、歡快、戚據、歡騰、戚退
喜悅、愉快、興奮、激動
憂傷、難過、沮喪、痛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