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枝葉密布。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六:“洪柯百萬尋,森散覆 暘谷 。”
“森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本義:
指枝葉茂密且向四周延展覆蓋的景象,常見于古代詩文。例如晉代陶潛《讀<山海經>》中的詩句:“洪柯百萬尋,森散覆暘谷。”(意為巨大的樹枝延展千裡,繁密覆蓋了暘谷)。
延伸用法: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事物分布廣泛且密集,如“鱗甲森森,森散如網”等描述。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語境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注解。
《森散》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樹木叢生、茂盛而稀疏。
《森散》的部首是木,總共有13個筆畫。
《森散》的來源為《說文解字》。在《說文解字》中,将“三”字解釋為“雜木繁多”。到了《康熙字典》,将其解釋為“(森)密林。散淡”。而後來的《新華字典》将其解釋為“茂密而稀疏的樹木”的意思。
《森散》的繁體字為「森散」。
在古代,「森散」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大緻上和現代寫法相似。
1. 這片森林裡的樹木排列有些森散,給人一種甯靜而神秘的感覺。
2. 大自然中的生态系統趨向于森散的狀态,這樣才能保證各種植物和動物得到充分生長和繁殖的空間。
組詞可以是:
1. 森林
2. 森森
3. 散布
4. 散開
5. 森嚴
6. 手散
等等。
近義詞可以是:
1. 密集
2. 繁茂
3. 茂密
4. 叢生
5. 茂盛
等等。
反義詞可以是:
1. 稠密
2. 稀疏
3. 疏落
4. 稀疏
5. 稀密
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