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頭巾和書卷,古代太學生所用。《宋書·禮志五》:“巾以葛為之……今國子太學生冠之,服單衣以為朝服,執一卷經以代手闆。”《南齊書·王儉傳》:“十日一還學監試,諸生巾卷在庭,劒衞令史儀容甚盛。”
(2).借指學生。 南朝 宋 顔延之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六官眡命,九賓相儀,纓笏帀序,巾卷充街。”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一:“﹝ 簡儀親王 ﹞手執松枝,佇立指點,講解移晷,纓笏塞巷,巾卷充庭,莫不傾聽忘倦。”
“巾卷”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頭巾和書卷
指古代太學生佩戴的頭巾和攜帶的書卷,象征其身份與學業。例如《宋書·禮志五》記載:“巾以葛為之……今國子太學生冠之,服單衣以為朝服,執一卷經以代手闆。”
借指學生
因太學生常佩戴巾、手持書卷,故“巾卷”被引申為學生的代稱。如南朝顔延之的詩句“纓笏帀序,巾卷充街”,即以“巾卷”指代學生群體。
部分資料提到“巾卷”作為成語使用,意為“行動迅速,迅速離開”,并附有典故(如孟子弟子孟轲“巾卷而去”的故事)。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未廣泛提及,可能與詞語的本義存在混淆。建議在實際使用中以基本含義為主,成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或進一步查證。
巾卷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分别是巾字和卷字。
巾卷的部首是巾(左上是"巛"),巾的筆畫數是3;卷的部首是卩(左上是"廠"),卷的筆畫數是9。
巾卷這個詞源于古代文化,巾指的是頭巾、帕子等小布,卷指的是卷曲、卷起的意思。
巾卷的繁體字是簾捲。
在古時候,巾的寫法稍有不同,是由三撇組成,而卷則保持不變。
1. 他用巾卷住頭發,防止掉入食物中。
2. 她手持巾卷,昂首走過人群。
巾卷沒有具體的組詞。
巾卷的近義詞包括簾、帷、卷簾等。
巾卷的反義詞可以是解開、鋪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