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龍的意思、浮龍的詳細解釋
浮龍的解釋
指航行的船。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詩:“積水駕 三峽 ,浮龍倚長津。” 仇兆鳌 注引 吳見思 曰:“龍即舟也。”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龍的解釋 龍 (龍) ó 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作雨:龍舟。龍燈。龍宮。龍駒(駿馬,喻才華出衆的少年)。畫龍點睛。龍蟠虎踞。 古生物學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網絡擴展解釋
“浮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漢語成語
含義:指表面上看似出衆,實則缺乏真才實學的人。
- 構成解析:“浮”表示虛浮、不實,“龍”象征有才能的人,組合後暗含“徒有其表”的諷刺意味。
- 例句:如評價某人“不過是條浮龍”,即暗示其能力名不副實。
二、古代文學中的船隻代稱
含義:唐代詩詞中常用“浮龍”比喻航行的船隻。
- 出處:杜甫《别蔡十四著作》中“浮龍倚長津”,仇兆鳌注解“龍即舟也”,将船比作水中遊龍,體現詩意化表達。
三、古生物學名詞
含義:指一類高度適應水生環境的滄龍科生物,學名Plotosaurus(泳者蜥蜴)。
- 特征:生存于白垩紀晚期海洋,體長可達7.5米,四肢進化為鳍狀,以魚類、烏賊等為食。
- 命名背景:1951年由美國古生物學家坎普命名,因流線型身體和遊泳能力得名。
“浮龍”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
- 成語:用于諷刺虛有其表之人;
- 文學意象:借喻船隻,常見于唐詩;
- 古生物:特指已滅絕的滄龍物種。
若有進一步細分領域的需求,可參考對應來源獲取詳細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龍(fú lóng)這個詞的意思:
浮龍是指水中的龍,象征着雄壯和神奇的力量。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視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皇權和力量,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和藝術創作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浮龍的拆分部首是水部,浮的部首是氵,龍的部首是龍。浮龍總共由14個筆畫組成,浮有4個筆畫,龍有10個筆畫。
來源:
浮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神話和傳說。傳統上,龍被認為居住在水中,能夠掌控雨水和江河,具有非凡的力量和神奇的能力。
繁體:
浮龍的繁體字為「浮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浮龍的寫法并無太大差異,主要保留着現代漢字的結構和形态。
例句:
1. 池中的浮龍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威嚴。
2. 他的功勳如同一條浮龍,震撼着整個國家。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浮雲、浮動、龍門浮橋
近義詞:水龍、泛濫之龍
反義詞:潛龍、沉默之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