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茙葵的意思、茙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茙葵的解釋

植物名。又名荊葵、蜀葵、芘芣。 晉 崔豹 《古今注·草木》:“荊葵,一名茙葵,一名芘芣,似木槿而光色奪目,有紅有紫有青有白有黃,莖葉不殊,但花色有異耳。一名蜀葵。”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茙葵,本胡中葵,似葵而大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茙葵,是錦葵科植物蜀葵的古代别稱,屬于中國傳統植物名稱。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茙葵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蜀葵(Alcea rosea),古稱“戎葵”“荍”,因其植株高大、花色豔麗,常栽培于庭院。其莖直立,葉掌狀分裂,夏季開花,花瓣呈紅、紫、白等色,種子可入藥。《爾雅·釋草》已有“荍,蚍衖”的記載,晉代郭璞注:“荍,今荊葵也,似葵而紫色”,即指茙葵。

二、文獻溯源

  1. 《爾雅》:最早記載“荍”(茙葵的古稱),列為草本植物類,。
  2. 《本草綱目》:李時珍稱其“莖高五六尺,花似木槿而大,有深紅、淺紅、紫、白諸色”,描述其藥用價值。
  3. 《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荍”字:“荍即茙葵,今之蜀葵也”,明确古今名稱對應關系。

三、名稱解析

“茙”通“戎”,有“大”之意,形容植株高大;“葵”為古代對部分草本植物的統稱(如冬葵、蜀葵)。名稱凸顯其形态特征,區别于低矮的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四、現代對應

今統稱“蜀葵”,學名Alcea rosea,仍為常見觀賞植物。古名“茙葵”多見于文獻及方言,如《植物名實圖考》沿用此稱。

依據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茙葵(拼音:róng kuí)是漢語詞彙,指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以下特點:

一、基本解釋

茙葵是蜀葵的别稱,屬于錦葵科植物。其名稱在古代文獻中常與荊葵、芘芣等名稱交替使用。

二、别名與特征

  1. 别名:荊葵、蜀葵、芘芣。
  2. 形态特征:
    • 植株高大,花色豐富,包括紅、紫、青、白、黃等多種顔色;
    • 花朵形似木槿,但色彩更為鮮豔奪目。

三、用途與文化

  1. 藥用價值:根和花可入藥,但具體功效未在現有文獻中詳細記載。
  2. 文學引用:
    • 晉代崔豹《古今注》描述其“莖葉不殊,但花色有異”;
    • 成語中偶見“茙葵”形容植物繁茂、絢麗之态,但此用法較罕見。

四、辨析

需注意與“凫葵”(莼菜)區分,兩者名稱相似但植物類别不同。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詞典釋義,主要來源為《古今注》《康熙字典》等權威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白筆白旐巴山越嶺鄙視不乏舛倚詞典從頭徹尾黛緑蕩駭打下貂纓方略策俯鑒概然恭虔軌納果核寒饑寒暑鴻辭洪都拉斯卉布彗齊假借兼域蛟鑪金磾香今雨均田狂狺雷龍獵精落氣瞑卧母位撓裂挪用彷洋噴水壺趫疾齊車七肥八瘦清顔窮虎殺敵緻果麝沉生帛施髢書刺體系通書達禮威鳳祥麟文化産業溫惠文楸污暴無幽不燭香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