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陽無陰。古人謂一切事物必須陰陽相濟,獨陽無陰,則事物難成或會發生弊病。《穀梁傳·莊公三年》:“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 範甯 注引 徐邈 曰:“古人稱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然則傳所謂天,蓋名其沖和之功,而神理所由也。” 楊士勳 疏:“陰能成物,陽能生物,天能養物,而總雲生者,凡萬物初生必須三氣合、四時和,然後得生,不是獨陽能生也。” 唐 韓愈 《論今年權停選舉狀》:“君者,陽也;臣者,陰也。獨陽為旱,獨陰為水。今陛下聖明在上……而羣臣之賢,不及於古,又不能盡心於國,與陛下同心,助陛下為理,有君無臣,是以久旱。”參見“ 獨陰 ”。
獨陽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與中醫學雙重内涵的術語,指事物中僅有陽氣而無陰氣調狀态,違背了陰陽互根、平衡的自然規律。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闡釋:
在中醫理論中,“獨陽”指人體内陽氣亢盛孤立,缺乏陰液制約的病理狀态。《黃帝内經》強調“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若陽氣脫離陰氣滋養而獨存,會導緻虛火内生、耗損津液,引發口幹、煩躁、失眠等症狀,與“陰陽離決”的危候相關。來源:《黃帝内經·素問》
古代哲學将“獨陽”視為陰陽失衡的極端表現。《周易》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為宇宙法則(《系辭上》),若陽氣獨亢而無陰氣相濟,則違背天地和諧之理,象征事物失去穩定性。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進一步指出:“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強調陰陽互根不可分割。來源:《周易·系辭傳》《春秋繁露·基義》
在傳統文化語境中,“獨陽”暗喻失衡、偏執或不可持續的狀态。如《淮南子·天文訓》以“獨陽不生”類比自然規律,說明萬物需陰陽交感方能化生;宋代醫書《聖濟總錄》則警示“獨陽亢極,必緻衰亡”,借病理現象引申至人事治理的平衡之道。來源:《淮南子·天文訓》《聖濟總錄·治法》
“獨陽”作為複合概念,既描述中醫病理機制,亦承載哲學思辨與文化隱喻,其核心始終圍繞陰陽對立統一的動态平衡觀展開。
“獨陽”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結合來源權威性和文獻依據綜合分析:
一、傳統哲學概念(主流解釋) 根據《穀梁傳》及唐代文獻記載,指陰陽失衡的狀态:
二、現代引申用法(存疑解釋) 查字典等現代工具書标注為:
建議在學術文獻或傳統文化研究中采用第一種解釋,若在現當代文學中遇到第二種用法,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語義。要獲取更權威釋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專業辭書。
白豹白雲謡半夜薄莫變型裁節擦免蒼龍朝衡超脫吵子成文法抽思處待帶月披星蕩廢丹史店帳斷綻讀本對親凡例弓弝觀潮雚蒻歸舟寒暄候禽後圖花天錦地怙強家常較真嘉日解剝揭老底精勵酒酣耳熱嫉賢舉劾鞠通狼抗獵取流水離席禮遺辘辘遠聽貓竹蒙蒙亮拿糖牌匾俳諧千仞誓儉草石距屬邦四學危氣無患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