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狼伉 ”。亦作“ 狼亢 ”。傲慢,暴戾。《晉書·周顗傳》:“ 處仲 剛愎強忍,狼抗無上,其意寧有限邪!”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 嵩 性狼抗,亦不容於世。”《宋書·始安王休仁傳》:“ 休佑 平生,狼抗無賴。”《資治通鑒·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初, 孫嶽 頗得豫内廷密謀, 馮 ( 馮贇 ) 朱 ( 朱弘昭 )患 從榮 狼伉, 嶽 嘗為之極言禍福之歸。”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民義師》:“自相國去後, 英 人自恃其積年之狼亢,見後至者,以為土室懦夫,易而侮之。”
狼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詞義發展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周處傳》,原文載周處「為人剛直狼抗」,此處「狼」取野獸兇猛之象,「抗」表對抗姿态,合指性格剛烈不屈的特性。清代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訓釋:「狼抗謂桀骜不馴也」,印證其原始語義。
二、衍生含義
三、方言流變 現代吳方言中保留該詞,如《上海方言詞典》收錄「狼抗」作形容詞,形容物件笨重或人舉止魯莽,如「疊隻箱子忒狼抗哉」(這個箱子太笨重了)。此用法可追溯至清代範寅《越諺》對方言俗語的記載。
“狼抗”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形容性格傲慢暴戾
這是最常見的義項,多用于描述人的性情剛愎、難以相處。例如:
形容物體龐大笨重
在部分文獻中,“狼抗”與“狼犺”相通,表示物體粗大不靈便。例如:
補充說明:
遨曹熬頭兒嬖大夫比薩揚人村鬼地鼈蟲恩赦耳聞不如面見方技繁慮封四富備阜丘附羶浮水給面子谷氣和尚菜劃劙鹄闆會鈔會規将陽驕奢淫佚結彙禁旅即物窮理絶倫逸群卡規刊竄看花愧愕魁名酷拟另案梨幹籠狎履尚慕志呶拏逆屍拼盤認捐散夥三通善女神藏設飾飾繕示問數獨誰數私曆死路一條螳臂擋車通腸尾數霞幂宵宴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