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月披星的意思、帶月披星的詳細解釋
帶月披星的解釋
形容早起晚睡,奔波不息。 元 無名氏 《硃砂擔》第一折:“帶月披星,忍寒受冷,離鄉井。” 元 柯丹邱 《荊钗記·赴任》:“帶月披星,車塵馬足不暫停。”《西遊記》第二十回:“且説他三衆,在路餐風宿水,帶月披星,早又至夏景炎天。”
詞語分解
- 帶月的解釋 謂披戴月色。 晉 陶潛 《歸園田居》詩之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唐 劉長卿 《送張十八歸桐廬》詩:“歸人乘野艇,帶月過江村。” 明 楊慎 《伯勞吟》:“村婦侵星提甕汲,山農帶月架犂耕。
- 披星的解釋 見“ 披星帶月 ”。
網絡擴展解釋
“帶月披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ài yuè pī xīng,形容早出晚歸、日夜奔波勞碌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頭頂月光、身披星光,描繪人在外奔波辛勞的情景,常用于描述旅途或工作的艱辛。例如:
- 元雜劇《硃砂擔》提到:“帶月披星,忍寒受冷,離鄉井。”
- 《西遊記》中描述唐僧師徒:“餐風宿水,帶月披星。”
2.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處: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則合帶月披星,誰着你停眠整宿?”
- 演變:與“披星戴月”為異形詞,含義相同,均強調不分晝夜的辛勞。例如《荊钗記》中:“帶月披星,車塵馬足不暫停。”
3.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表達對辛勤勞作的贊美或感慨。
- 語法功能:作謂語、狀語,如“他帶月披星地趕路”。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早出晚歸。
- 關聯詞:部分文獻中“戴月披星”與“帶月披星”通用,但需注意語境差異(如的“戴月披星”誤釋為容貌美麗,屬少數特例)。
5.現代延伸
現代可引申為對高強度工作或奮鬥精神的形容,如“創業者帶月披星,隻為實現理想”。
注: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元曲選》或《西遊記》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帶月披星》這個詞意思以及拆分部首和筆畫:
帶月披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夜晚的天空星光繁多,猶如披着月亮的星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帶(左邊部首)+ 月(右邊部首),總共包含5個筆畫。
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
帶月披星這個詞的來源和出處較為模糊,可能是創造于古代文人墨客之手,用來形容大地甯靜,夜空湛藍,滿天星輝的美景。在繁體字中,帶月披星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至于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則需進一步研究。
例句:
1. 晚上好像帶月披星,夜空中的星星特别明亮。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帶星拖月、星光熠熠、月明星稀
近義詞:星光燦爛、繁星點點
反義詞:污濁不清、漆黑一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