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peach sb. by listing crimes] 列舉罪行、過失加以彈劾
“舉劾”是一個漢語詞語,指通過列舉罪行或過失對官員進行檢舉和彈劾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法律及行政制度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舉劾”由“舉”和“劾”組成:
整體指通過列舉具體罪狀,對違法失職的官員進行彈劾或檢舉,屬于一種官方監督機制。
漢代法律中的“舉劾”
在漢代,“舉劾”是官方起訴方式之一。官吏有責任主動糾舉犯罪行為,類似現代的公訴制度。例如《史記》《漢書》中記載的案例,如趙高彈劾蒙恬、江充檢舉貴族逾制等。
適用範圍
主要用于官場内部監督,如上級對下級、監察機構對官員的過失進行檢舉,強調程式性和正式性。
現代語境中,“舉劾”可泛指向權威機構舉報公職人員的違法行為,但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以“檢舉”“彈劾”等詞替代。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明确“舉劾”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法律色彩的詞語,體現了古代行政監督機制的特點。如需具體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史料。
舉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包括"舉"和"劾"。下面分别闡述了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
1. "舉"的部首是一,表示人。
2. "劾"的部首是力,表示力量或動作。
筆畫:
1. "舉"字有三個筆畫,先畫橫,再畫豎,最後畫橫。
2. "劾"字有七個筆畫,先畫橫,再畫撇,接着畫捺,再畫豎,然後畫撇,最後畫提。
來源:
《舉劾》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指群衆或官員對高級官員進行指控或彈劾,以追究其責任或罪行。這個詞在曆史上經常用于指控不守政事、不忠于職守的官員。
繁體:
在繁體字中,"舉劾"分别寫作"舉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舉劾"的"劾"字筆畫數為八畫,多數為"艹"、"心"或"朝"的偏旁加上"劦"的形狀。
例句:
1. 委員們一緻決定對該官員進行舉劾。
2. 彈劾狀列舉了多項罪名,要求對被告進行嚴肅追究。
組詞:
舉證、舉報、舉薦、劾退、彈劾
近義詞:
控告、追究、指責、譴責、揪出
反義詞:
表揚、褒獎、寬恕、赦免、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