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llicose;militaristic;warlike] 濫用武力;好戰
[公孫瓒]既累為 [袁紹]所敗,猶攻之不已, 虞患其黩武,且慮得志不可複制,固不許行。——《後漢書·劉虞傳》
窮兵黩武
濫用武力;好戰。《後漢書·劉虞傳》:“ 瓚 既累為 紹 所敗,而猶攻之不已, 虞 患其黷武,且慮得志不可復制,固不許行,而稍節其禀假。” 唐 元稹 《四皓廟》詩:“ 秦政 虐天下,黷武窮民生。”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 中國 的抗戰絕不是黩武喜殺,而是以抵抗來為世界保存一個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
“黩武”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黩”和“武”兩部分構成。從構詞法分析,“黩”本義為輕率、濫用,《說文解字》釋為“握持垢也”,引申為輕慢、不敬之意;“武”指武力、軍事行動,《左傳》中已有“止戈為武”的哲學闡釋。二字組合後,“黩武”特指濫用武力、窮兵黩武的行為,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具有深厚淵源。《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記載“窮兵黩武,士民凋弊”,《後漢書·劉虞傳》亦有“公孫瓒既累為袁紹所敗,而猶攻之不已,虞患其黩武”的用例,均體現古代對濫用武力的批判态度。現代漢語中,《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明确定義為“好戰,濫用武力”,《漢語大詞典》補充說明其常與“窮兵”連用構成成語,強調無節制發動戰争的行為特征。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黩武”從具體軍事行為擴展至抽象概念,可形容各類領域的過度強勢手段。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字典》中指出,該詞保留古漢語單音節詞素組合的特點,二字平仄相協(黩為入聲,武為上聲),形成獨特的韻律警示效果。近現代作家魯迅在《華蓋集》中曾用“文化黩武主義”批判強權思想,展現詞彙的現代適用性。
“黩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ú wǔ,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黩武”指濫用武力、好戰,常用于批評國家或統治者過度依賴軍事手段解決問題,忽視和平與民生。例如:
“窮兵黩武,動費萬計。”(《三國志·吳書·陸抗傳》)
現代例句:某些國家因黩武政策導緻經濟衰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三國志》《後漢書》等史料。
本籍便宜行事飙口水禀資不秀氣長火塵肺箠杖綷蔡道侶點飢杜十娘飯匕方駕方枘圜鑿發射封靈輔料顧避過剛國營經濟含含胡胡亨饪劾奏花林粉陣黃泛區謊揑花榭角觝戲井遂競躁金荊軍興法坑煞貓腰棉毯妙飾迷下蔡木幹鳥栖犬馬戀屈意認捐薩那罕沙饧身首異地實德式假私釀髿髿棠幹鐵心石腸土改蛻迹兔起烏沉徒庸望參憸愎绡宮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