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箠杖的意思、箠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箠杖的解釋

1.棍棒。 漢 王充 《論衡·訂鬼》:“病者因劇身體痛,則謂鬼持箠杖毆擊之。”

2.用棍棒拷打。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八:“ 興定 初, 朮虎高琪 為相,惡士大夫,有罪輒以軍儲論,加箠杖。” 明 張居正 《乞宥言官疏》:“荷蒙聖慈俯從,曲賜寬宥,免其箠杖,天下莫不稱仁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箠杖(chuí zhàng)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箠”和“杖”兩個單字組成,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具有特定的刑具含義及引申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的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箠(chuí)

    指竹制的鞭子或馬鞭,後引申為刑杖。《說文解字》釋為“擊馬也,從竹垂聲”,強調其用于鞭打的功能。在《漢書·刑法志》中明确記載“箠長五尺”,說明其作為刑具的形制标準。

  2. 杖(zhàng)

    原指手杖或拐杖,後擴展為刑具,即棍棒。《說文解字》注“持也”,表支撐之意;《玉篇》進一步解釋為“梃也”,指用于責打的木棍。

二、複合詞“箠杖”的釋義

本義:刑具的統稱

指古代用于責打犯人的竹鞭或木棍。例如:

引申義:責罰的象征

在文學語境中,“箠杖”可隱喻嚴苛的管教或懲戒。如明代《字彙》釋“箠”為“擊馬策”,而“杖”為“刑具”,二者結合強調暴力規訓的意象。

三、古籍用例與權威佐證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明确區分“箠”與“棰”的異體關系,指出“箠”專指竹制刑具。

  2. 《康熙字典》

    引《集韻》“箠,杖也”,并收錄“杖”的刑具義項:“所以執罰者謂之杖”。

  3. 《辭源》(修訂版)

    定義“箠杖”為“杖刑;杖責”,強調其法律與懲戒屬性。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箠杖”已罕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其核心含義被“鞭杖”“棍棒”等詞替代,但作為文化符號仍保留在法制史研究中。


參考文獻來源:

  1. 《說文解字》(漢·許慎)
  2. 《漢書》(漢·班固)
  3.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等)
  4.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箠杖”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名詞含義(刑具)
    指用于拷打的棍棒類工具,通常由竹、木制成。例如《後漢書·列女傳》提到“或便加棰杖”,此處“箠杖”即指刑具本身。漢代王充《論衡》中描述的“鬼持箠杖毆擊之”,也印證了其作為擊打工具的屬性。

  2. 動詞含義(刑罰行為)
    表示用棍棒實施拷打的行為。元代文獻記載官員對士大夫“加箠杖”,明代張居正奏疏中提及“免其箠杖”,均指通過杖擊進行懲罰。這種刑罰在具體執行時存在差異:

    • 笞刑:用小荊條/竹闆抽打臀部、腿部(較輕)。
    • 杖刑:用更粗的棍棒擊打相同部位(較重),宋元時期甚至要求“去衣受杖”。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鞴勒必由之路玻房嘲啾塵雜沖邁疇曩錯忙調門兒東京灣二門婚媾防送夫泛泆蜚變肥仙符袋革舃豪湍烘雲托月呴喻猾長講問驕丁腳盆蠲疾開司米刻暴昆嶺濫漫簾外琉璃眼六通龍姿鳳采馬壩人漫反射珉采牛埭牛皮紙炮铳疲勚牆角錢署遣谪跷身洽應清素車取適騷牯衰斁說老婆舌頭螳蜋之衛剔蠍撩蜂同輩頽圮枉刺惟惟鄉黉香油邪執隙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