箠杖的意思、箠杖的詳細解釋
箠杖的解釋
1.棍棒。 漢 王充 《論衡·訂鬼》:“病者因劇身體痛,則謂鬼持箠杖毆擊之。”
2.用棍棒拷打。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八:“ 興定 初, 朮虎高琪 為相,惡士大夫,有罪輒以軍儲論,加箠杖。” 明 張居正 《乞宥言官疏》:“荷蒙聖慈俯從,曲賜寬宥,免其箠杖,天下莫不稱仁焉。”
詞語分解
- 箠的解釋 箠 í 同“棰”③。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杖的解釋 杖 à 扶着走路的棍子:手杖。拐杖。 泛指棍棒:擀面杖。禅杖。 古代刑罰之一,用棍打:杖脊。 古同“仗”,恃,憑倚。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箠杖”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
名詞含義(刑具)
指用于拷打的棍棒類工具,通常由竹、木制成。例如《後漢書·列女傳》提到“或便加棰杖”,此處“箠杖”即指刑具本身。漢代王充《論衡》中描述的“鬼持箠杖毆擊之”,也印證了其作為擊打工具的屬性。
-
動詞含義(刑罰行為)
表示用棍棒實施拷打的行為。元代文獻記載官員對士大夫“加箠杖”,明代張居正奏疏中提及“免其箠杖”,均指通過杖擊進行懲罰。這種刑罰在具體執行時存在差異:
- 笞刑:用小荊條/竹闆抽打臀部、腿部(較輕)。
- 杖刑:用更粗的棍棒擊打相同部位(較重),宋元時期甚至要求“去衣受杖”。
補充說明
- 曆史演變:漢代已廣泛使用,元代後成為官方常見刑罰,且多針對士大夫階層。
- 性别差異:婦女受刑時同樣適用“杖臀”,但需注意文獻中“去衣”記載涉及倫理争議。
- 字形辨析:“箠”通“棰”,指竹制刑具;“杖”原為拐杖,後引申為刑具。兩字連用強化了刑罰的嚴厲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箠杖》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指用來打擊或懲罰的器具。該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竹(⺮)和攵,筆畫數為16。《箠杖》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樂器》中,用來指代一種用竹制成的鞭子。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箠杖》的古代寫法為「視杖」,其中的「視」為字形變體,與現代的「箠」字相似,表示用竹子制成的打擊器具。這種古代寫法已經不再使用。
以下是關于《箠杖》的一些例句:
1. 他因為犯了錯,接受了老師的箠杖懲罰。
2. 那個叛逆的學生經常挨箠杖。
一些與《箠杖》相關的組詞包括「鞭箠」、「喪箠」等。近義詞有「鞭子」、「鞭策」等,用來表示使用來打擊或懲罰的器具或行為。反義詞則可能是「獎勵」、「褒獎」等,表示給予表揚或獎勵的行為。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