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花木叢中的台榭。 唐 許渾 《瓜洲留别李诩》詩:“柳堤惜别春潮落,花榭留歡夜漏分。” 後蜀 毛熙震 《浣溪沙》詞:“花榭香紅煙景迷,滿庭芳草緑萋萋。”
“花榭”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建在花木叢中的台榭,常見于古典園林或文學作品中,具有以下特點:
基本含義
由“花”(指花卉)和“榭”(指建在高處或水邊的亭台)組合而成,意為被花木環繞的亭台。
例如:提到“建在花叢裡的就叫花榭”,強調其與自然景觀的融合。
建築形式
榭通常為木構建築,三面臨空或臨水,而花榭則多建于花叢中,兼具觀賞與休憩功能。
古典詩詞意象
唐代詩人許渾《瓜洲留别李诩》中“花榭留歡夜漏分”,以及後蜀毛熙震《浣溪沙》“花榭香紅煙景迷”,均以花榭為場景,烘托雅緻、閑適的意境。
園林設計
在傳統園林中,花榭常作為文人雅集、賞景吟詩的場所,體現“天人合一”的美學理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園林實例,可參考、4、9中的文獻出處。
花榭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建有花木的涼亭。榭字表示涼亭,而花則表示這個涼亭内種有或布置有花木。
花榭這個詞的部首是艹 (草字頭),榭的部首是木。花榭一共由12畫組成,其中花為7畫,榭為5畫。
花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中,是由于唐代文人士大夫喜愛修建花園、園林,其中設有帶花卉的涼亭,後來演變為指稱此類涼亭的專用詞語。
花榭的繁體字為花榭,沒有變化。
在古代,花榭的寫法稍有不同。榭字古寫為舄。花榭古時寫為「花舄」或「花軺」。
1. 春日盛開的花榭,成為了人們休息和賞花的好去處。
2. 炎炎夏日,我喜歡在花榭中乘涼。
3. 這座花榭被花草裝點得如詩如畫。
花開花落、花壇、涼亭、園林、花園、花草、植物、舒心、蔓藤、叢林、花香、拾花等。
花台、花亭、花樓
空地、曬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