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llicose;militaristic;warlike] 滥用武力;好战
[公孙瓒]既累为 [袁绍]所败,犹攻之不已, 虞患其黩武,且虑得志不可复制,固不许行。——《后汉书·刘虞传》
穷兵黩武
滥用武力;好战。《后汉书·刘虞传》:“ 瓚 既累为 绍 所败,而犹攻之不已, 虞 患其黷武,且虑得志不可復制,固不许行,而稍节其禀假。” 唐 元稹 《四皓庙》诗:“ 秦政 虐天下,黷武穷民生。”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 中国 的抗战绝不是黩武喜杀,而是以抵抗来为世界保存一个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
“黩武”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黩”和“武”两部分构成。从构词法分析,“黩”本义为轻率、滥用,《说文解字》释为“握持垢也”,引申为轻慢、不敬之意;“武”指武力、军事行动,《左传》中已有“止戈为武”的哲学阐释。二字组合后,“黩武”特指滥用武力、穷兵黩武的行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具有深厚渊源。《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记载“穷兵黩武,士民凋弊”,《后汉书·刘虞传》亦有“公孙瓒既累为袁绍所败,而犹攻之不已,虞患其黩武”的用例,均体现古代对滥用武力的批判态度。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明确定义为“好战,滥用武力”,《汉语大词典》补充说明其常与“穷兵”连用构成成语,强调无节制发动战争的行为特征。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黩武”从具体军事行为扩展至抽象概念,可形容各类领域的过度强势手段。语言学家王力在《古汉语字典》中指出,该词保留古汉语单音节词素组合的特点,二字平仄相协(黩为入声,武为上声),形成独特的韵律警示效果。近现代作家鲁迅在《华盖集》中曾用“文化黩武主义”批判强权思想,展现词汇的现代适用性。
“黩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ú wǔ,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黩武”指滥用武力、好战,常用于批评国家或统治者过度依赖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忽视和平与民生。例如:
“穷兵黩武,动费万计。”(《三国志·吴书·陆抗传》)
现代例句:某些国家因黩武政策导致经济衰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
柏乡边捍摽摽澄凝传説祠馆刺芒萃聚大逆盗袭荻竹东鲁匪帮丰功伟烈扶侍副相勾注龟紫花花点点夹层话纪功浄扫斤石寖着炯思军情举踵思慕开花结实卡殻看茶懒媠烂赏连一接二缭乱娄金旅力美寳谋议盘停评级品竹穷涯丘植驱鳄尚左声言身家性命收索水镖束首思顾司令私亲套近乎题本倜傥不群遐迥小户人家小壶天辖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