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買辦的意思、買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買辦的解釋

(1) [comprador]

(2) 舊時官府或豪富人家中管采購、辦雜務的人

(3) 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上經營商業、銀行業、保險業、工礦業、運輸業等的中間人和經紀人

一時船上買辦來了,賬房的人也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詳細解釋

(1).購買,置辦。《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都管領鈞旨,自去關支銀兩,買辦什物,打點完備。”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下·四字》:“有一嫗善烹調,一僕善買辦。”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她須去買辦東西,然後抱着火爐給大家烹調。”

(2).舊時負責采購或兼理雜務的差役。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賢達高風二》:“近者,買辦行於外府,騷擾徧於窮鄉。”《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人姓 翟 ,是 諸暨縣 一個頭役,又是買辦。”《紅樓夢》第四六回:“他哥哥 金文翔 ,現在是老太太那邊的買辦。”

(3).專指輪船上主管載貨、乘客業務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一回:“便叫請船主,請買辦,誰知都不在船上。” 沙汀 《航線》:“茶房們扮着鬼臉。船主和買辦說的話,廚子們很難懂的。”

(4).外商初入 中國 通商時,所雇用的采買人或管事人。後指外國資本家在舊 中國 設立的商行、公司、銀行等所雇用的 中國 經理。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想不到一個洋行裡做小買辦的人,會翻臉無情,下這樣的毒手!” 徐特立 《怎樣發展我們的自然科學》:“至于買辦,傳統的習慣性,必然會使其忽視科學技術的獨立,一切重要技術問題如國防,一概依靠外國顧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買辦”是一個具有複雜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1. 詞源
    “買辦”是葡萄牙語“comprador”(音譯“康白度”)的意譯,原意為“采買人員”。明代初期專指為宮廷供應物資的商人,後逐漸演變為外商在華代理人。

  2. 核心概念
    指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中,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從事經濟活動的中間人或經理人,兼具雇員與獨立商人的雙重身份。


二、曆史演變

  1. 明清至鴉片戰争前

    • 最初服務于廣州十三行的外商,分為兩類:商船買辦(為外商船隻采購物資)和商館買辦(管理外商商館事務)。
    • 受清政府嚴格管控,需通過官方許可才能任職。
  2. 近代(鴉片戰争後)

    • 公行制度廢除後,外商直接雇傭中國商人作為代理人,買辦階層迅速擴大。
    • 職能擴展:不僅負責采購、翻譯,還參與貿易談判、金融活動,甚至代外商租賃土地、經營商鋪。
  3. 當代内涵
    盡管中國已非半殖民地,但“買辦”仍指代外國資本在中國的代理人,多為跨國公司高級管理者(如大中華區負責人),掌握資源調配權。


三、雙重屬性與争議

  1. 雙重身份

    • 雇員屬性:受外國勢力庇護,享有法律特權;
    • 商人屬性:獨立經營業務,通過傭金和差價牟利。
  2. 曆史評價

    • 消極面:部分買辦協助外國資本掠奪資源,削弱國家主權(如清末唐廷樞案例);
    • 積極面:客觀上推動近代工商業發展,部分人轉型為民族資本家。

四、相關概念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當代演變,可參考來源:(曆史進程)、(當代分析)、(權威定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買辦》的意思

買辦是指在中國近代史上,特指擁有中國國籍的商人與外國勢力勾結,充當外僑勢力的代理人。他們以牟取個人利益為目的,主要從事外國資本的引進、商品的貿易以及從事各種形式的合作,從而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買字的部首是丸,辦字的部首是力。買字的總筆畫數為4,辦字的總筆畫數為8。

來源

《買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清代,當時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借助中國本土的商人與官僚,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殖民化的掠奪,從而形成了買辦的概念。

繁體

繁體字寫作「買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買辦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上和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

中國近代曆史上,不少買辦勾結外國勢力,背叛國家利益。

組詞

買辦集團、買辦商人、反買辦

近義詞

親日派、漢奸

反義詞

愛國者、抵制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