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prador]
(2) 舊時官府或豪富人家中管采購、辦雜務的人
(3) 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上經營商業、銀行業、保險業、工礦業、運輸業等的中間人和經紀人
一時船上買辦來了,賬房的人也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1).購買,置辦。《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都管領鈞旨,自去關支銀兩,買辦什物,打點完備。”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下·四字》:“有一嫗善烹調,一僕善買辦。”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她須去買辦東西,然後抱着火爐給大家烹調。”
(2).舊時負責采購或兼理雜務的差役。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賢達高風二》:“近者,買辦行於外府,騷擾徧於窮鄉。”《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人姓 翟 ,是 諸暨縣 一個頭役,又是買辦。”《紅樓夢》第四六回:“他哥哥 金文翔 ,現在是老太太那邊的買辦。”
(3).專指輪船上主管載貨、乘客業務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一回:“便叫請船主,請買辦,誰知都不在船上。” 沙汀 《航線》:“茶房們扮着鬼臉。船主和買辦說的話,廚子們很難懂的。”
(4).外商初入 中國 通商時,所雇用的采買人或管事人。後指外國資本家在舊 中國 設立的商行、公司、銀行等所雇用的 中國 經理。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想不到一個洋行裡做小買辦的人,會翻臉無情,下這樣的毒手!” 徐特立 《怎樣發展我們的自然科學》:“至于買辦,傳統的習慣性,必然會使其忽視科學技術的獨立,一切重要技術問題如國防,一概依靠外國顧問。”
買辦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與經濟職能的詞彙,其核心含義隨時代變遷而演變,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指在近代中國(尤指清代至民國時期)受雇于外國商行或企業,代理其在中國市場進行貿易活動、處理商業事務的中間人或代理人。這類角色通常具備雙語能力與本地商業網絡,協助外商采購土貨、銷售洋貨、處理關稅及本地交涉等事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76頁。
來源: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0-215頁。
在政治經濟學語境中,"買辦"衍生為"買辦階級",特指為外國資本利益服務、依附殖民勢力的本土代理人。這一概念強調其對國家經濟主權的侵蝕性,常見于近代反帝運動及馬克思主義史學論述。
來源:汪熙《關于買辦和買辦制度》,《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
當代經濟學中,"買辦"可泛指跨國企業在東道國雇傭的高級本地代理人,負責市場開拓與資源整合,其職能更側重于戰略管理而非傳統貿易中介。
來源:周振華《全球化中的本地化:跨國公司與東道國市場》,《經濟研究》2005年第8期。
綜合權威參考:
“買辦”是一個具有複雜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源
“買辦”是葡萄牙語“comprador”(音譯“康白度”)的意譯,原意為“采買人員”。明代初期專指為宮廷供應物資的商人,後逐漸演變為外商在華代理人。
核心概念
指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中,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從事經濟活動的中間人或經理人,兼具雇員與獨立商人的雙重身份。
明清至鴉片戰争前
近代(鴉片戰争後)
當代内涵
盡管中國已非半殖民地,但“買辦”仍指代外國資本在中國的代理人,多為跨國公司高級管理者(如大中華區負責人),掌握資源調配權。
雙重身份
曆史評價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當代演變,可參考來源:(曆史進程)、(當代分析)、(權威定義)。
按比敗訴剝船飽經滄桑便面菜圃憯瘁悼沒斷開二小返景雰雺腐木關連官醅诖僞晷緯汩溺還到腄腄環翊華伍監食妓家精備靖谮庸回禁聲懇乞刻時纩息類義吏目陵邁龍興雲屬盲然靡然成風拿糖作醋弄諠評戲蒲質清尊豈止曲池雀舌食指說親道熱書缺簡脫私當四類隨驢把馬隨俗鞉鞞天文生鳀譯頹化吐瀝文籍五纑巷族諧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