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语。指人死后火化。 晋 法显 《佛国记》:“火然之时,人人敬心,各脱上服及羽仪伞盖,遥掷火中,以助闍维。”《景德传灯录·释迦牟尼》:“请尊三昧火,闍维金色身。” 明 宋濂 《净慈禅寺第七十六代住持无旨禅师授公碑铭》:“龕留七日,颜貌不变。用闍维法从事,齿牙贯珠不坏。”
“阇维”是一个源自梵语的佛教术语,读音为dū wéi,主要用于描述佛教中高僧圆寂后的火化仪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
指人死后火化的过程,尤其特指佛教僧侣的遗体火化仪式。这一仪式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神圣性,常伴随诵经、供奉等宗教活动。
语源
源自梵语,音译词,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经典翻译相关。例如晋代法显《佛国记》记载:“火然之时,人人敬心,各脱上服及羽仪伞盖,遥掷火中,以助闍维。”。
宗教意义
佛教认为火化是解脱肉身、回归法界的重要环节。如《景德传灯录》提到释迦牟尼涅槃时“请尊三昧火,闍维金色身”,强调通过火化达到精神升华。
历史记载
明代宋濂的碑铭中亦提到高僧火化后“齿牙贯珠不坏”,反映了这一仪式的神圣性与传奇色彩。
“阇维”是佛教文化中的特定术语,承载宗教仪式与哲学内涵,常见于历史文献与佛教典籍。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流程或相关典故,可参考《佛国记》《景德传灯录》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