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索的意思、督索的詳細解釋
督索的解釋
催讨。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朱氏陰德》:“負勢家錢三百千,計息已數倍,督索無以償。” 宋 王鞏 《隨手雜錄》:“朕謂三司主國財,乃要蠲放;二府主德政,卻要督索,近臣如此,天下何緣太平。”
詞語分解
- 督的解釋 督 ū 察看;監管:監督。督辦。督導。督察。督促。督師。督率(刬 )(亦作“督帥”)。督戰。督學。 責罰:督過(督察責備)。督責。 古代将官名:都督。督郵。督護。總督。提督。督撫。 筆畫數:; 部首
- 索的解釋 索 ǒ 大繩子或大鍊子:索子。索道。鋼索。絞索。線索。 搜尋,尋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還。索求。索取。勒索。 盡,毫無:索然無味。 單獨:離群索居。 姓。 筆畫數:; 部首:糸;
網絡擴展解釋
“督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示催讨債務或財物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字義分解:
- 督:意為“督促、催促”,強調對某事的監督與催促。
- 索:意為“索取、要求”,指明确提出歸還或支付的訴求。
- 整體含義:指通過催促、施壓等方式要求對方歸還欠款或履行義務。
2.使用場景
- 常見于商業交易或債務糾紛中,例如債權人向債務人催讨欠款。
-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官府或強勢方對弱勢方的催逼行為,如宋代周密《齊東野語》提到“督索無以償”,即因利息過高無法償還債務。
3.文獻出處
- 宋代王鞏《隨手雜錄》中記載,宋神宗曾批評官員“督索”行為與德政相悖,反映該詞在古代政治經濟中的負面色彩。
4.現代應用
- 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滬江詞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督索:
督索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督促追讨欠款。拆分部首是目和糸,共12畫。
這個詞的來源非常古老,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一書中,用來指派官員責令追讨欠債。後來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如現代商務中追讨欠款。
在繁體字中,督索的寫法是「督索」,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多樣,督索古字可以寫作「督索」或「督尋」。
下面是一些關于督索的例句:
1. 他雇了一位律師來督索欠款。
2. 這家公司一直在督索逾期付款的客戶。
組詞:
督查、索要、追索、督促。
近義詞:
催讨、追讨、追還。
反義詞:
寬容、寬待、寬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