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索的意思、督索的詳細解釋
督索的解釋
催讨。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朱氏陰德》:“負勢家錢三百千,計息已數倍,督索無以償。” 宋 王鞏 《隨手雜錄》:“朕謂三司主國財,乃要蠲放;二府主德政,卻要督索,近臣如此,天下何緣太平。”
詞語分解
- 督的解釋 督 ū 察看;監管:監督。督辦。督導。督察。督促。督師。督率(刬 )(亦作“督帥”)。督戰。督學。 責罰:督過(督察責備)。督責。 古代将官名:都督。督郵。督護。總督。提督。督撫。 筆畫數:; 部首
- 索的解釋 索 ǒ 大繩子或大鍊子:索子。索道。鋼索。絞索。線索。 搜尋,尋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還。索求。索取。勒索。 盡,毫無:索然無味。 單獨:離群索居。 姓。 筆畫數:; 部首:糸;
專業解析
"督索"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和用法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
核心含義:
- 字義拆解:
- 督: 本義為觀察、審視,引申為監督、督促、催促、責成之意。強調對過程或行為的監察與推動。
- 索: 本義為大繩子,引申為尋求、索取、讨要、追讨之意。強調對目标物(如物品、款項、信息等)的獲取行為。
- 合成義: “督”與“索”結合,意為監督、催促他人進行索取或繳納的行為,或者指在監督下進行索取。其核心在于強調索取行為是在某種壓力、催促或監督之下進行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緊迫感。
-
引申與用法特點:
- 強制性/緊迫性: “督索”通常不是簡單的請求或協商,而是帶有上級對下級、債權方對債務方、官府對民衆等施加壓力或監督的意味。例如官府“督索”賦稅、債主“督索”欠款。
- 對象: 其索取的對象通常是具體的、有形的物品(如錢糧、貨物)或無形的責任(如完成任務、履行職責)。
- 語境: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法律文書(尤其是古代或涉及債務追讨的語境)或較為正式的書面語中。常用于描述官方行為(如征稅、征糧)或嚴肅的追讨行為(如追債、追繳)。
- 近義詞辨析:
- 催讨: 更側重于口頭或書面的催促行為,強制性可能不如“督索”強。
- 追索: 更側重于追回、索回(如追索欠款、追索賠償),強調目的性,但“監督”的意味不如“督索”明顯。
- 征收: 特指政府依法收取(賦稅等),是“督索”在特定領域(如稅務)的具體應用形式之一。
- 權威來源釋義: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督索”的解釋為:“催讨;索取。” 并引用了宋代蘇轼《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诏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中的例句:“轉運司窘于財用,例不肯移稅,縱與移折,又添展利息,督索嚴急。” 此例清晰體現了官府在財政壓力下,嚴苛地催促、索取(移稅及利息)的情景。
- 《辭源》(商務印書館)亦收錄“督索”,釋義為“催逼索取。”
“督索”意指在監督、催促之下進行索取或讨要,強調索取行為的強制性、緊迫性及被監督性。它主要用于描述官方行為(如征稅)或嚴肅的追讨行為(如追債),是一個帶有一定曆史感和正式書面語色彩的詞彙。
參考來源:
-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編.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注:兩部權威辭書均收錄該詞條并提供釋義,但具體線上鍊接通常需訪問專業數據庫或圖書館資源。釋義核心内容如上所述。)
網絡擴展解釋
“督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示催讨債務或財物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字義分解:
- 督:意為“督促、催促”,強調對某事的監督與催促。
- 索:意為“索取、要求”,指明确提出歸還或支付的訴求。
- 整體含義:指通過催促、施壓等方式要求對方歸還欠款或履行義務。
2.使用場景
- 常見于商業交易或債務糾紛中,例如債權人向債務人催讨欠款。
-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官府或強勢方對弱勢方的催逼行為,如宋代周密《齊東野語》提到“督索無以償”,即因利息過高無法償還債務。
3.文獻出處
- 宋代王鞏《隨手雜錄》中記載,宋神宗曾批評官員“督索”行為與德政相悖,反映該詞在古代政治經濟中的負面色彩。
4.現代應用
- 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滬江詞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悲悲切切布囊其口長傑陳編臣役傳搨大吹大打大鍋飯點一點二诋擿段太尉逸事狀黼衣赅綜高山工字鋼胲頰橫征暴斂槐蟬恢涵卉炜活躍躍蹇嵼攪計儆儆空洞無物寇虣狂異跨輾雷聲大,雨點小兩頭和番列山氏伶倫利入遛達淪踬慮傂尺美美猛省鳴玉谿木星剽奪皮影戲強毅果敢璆然潤筆執政喪滅三品料善視濕乎乎,濕呼呼授能填膺聽訟通诰通試脫穎囊錐王田微情仙閣消澤信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