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side at lawsuit;hearing;try a case;administer justice] 聽理訴訟;審案
聽理訴訟;審案。《論語·顔淵》:“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尚書大傳》卷四:“聽訟之術,大略有三:治必寬;寬之術,歸於察;察之術,歸於義。” 唐 李颀 《送劉四》詩:“聽訟破秋毫,應物利幹将。”《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那官人為官清正,單吃 德化縣 中一口水,又且聽訟明決,雪寃理滞。”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彼聽訟者,研鞫兩造之情僞,廉得其情,而後斷獄。”
“聽訟”是一個法律術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聽訟(拼音:tīng sòng)指法官或仲裁人審理訴訟案件,即通過聽取雙方陳述、審查證據來裁決糾紛。該詞強調司法程式的公正性,如《論語·顔淵》中孔子提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表明其核心在于解決争端并追求社會和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查閱《論語·顔淵》及法律史相關文獻。
聽訟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的是法庭上聽證案件,目的是為了調查事實、審理案情,以确定責任和作出判決。
聽訟這個詞由“口”和“言”兩個部首組成。口字旁表示“嘴巴”,表示聽的動作;而“言”字旁表示“說話”,表示訴訟雙方提出的論據。
聽訟的筆畫數為12畫。
聽訟是由古代的漢字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聽訟的寫法為「聽訟」。
在古時候,聽訟采用的字形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聽訟的古體字寫作「聽訟」,其中「聽」是由「耆」和「耳」組成,表示老人傾聽;而「訟」則表示訴訟。
1. 法官在庭上聽訟,認真傾聽雙方的陳述。
2. 昨天我去法院聽了一個訟,律師非常有說服力。
聽證、聽證會、聽審、聽證人、法庭聽證
審訊、審理、開庭
調解、和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