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黼衣的意思、黼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黼衣的解釋

繡有黑白斧形的禮服。《荀子·哀公》:“黼衣、黻裳者,不茹葷。” 楊倞 注:“黼衣、黻裳,祭服也。白與黑為黼。”《文選·韋孟<諷谏>詩》:“黼衣朱黻,四牡龍旂。” 李善 注引 應劭 曰:“黼衣,衣上畫為斧形,而白與黑為采。” 漢 王粲 《神女賦》:“襲羅綺之黼衣,曳縟繡之華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黼衣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禮服,其含義和特征如下:

  1. 基本釋義 黼衣指繡有黑白斧形花紋的禮服,屬于古代祭祀或重要禮儀場合的服飾。其黑白對比的斧形紋樣具有象征意義,代表權力與威嚴。

  2. 形制特征

    • 紋樣構成:以白色為底,黑色線條勾勒斧形圖案(即“白與黑為黼”)
    • 制作工藝:采用刺繡技法,紋樣規整對稱
    • 等級标識:作為祭服使用,常見于貴族階層的禮儀服飾
  3. 使用場合 主要用于祭祀活動,《荀子·哀公》記載“黼衣、黻裳者,不茹葷”,說明穿戴者在祭祀期間需遵守齋戒禮儀。在《漢書·韋賢傳》中,黼衣與龍旗、朱绂等元素并列出現,顯示其與宗廟祭祀的關聯。

  4. 文獻佐證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如《詩經·秦風·終南》中“黻衣繡裳”的記載,雖未直接提及黼衣,但可印證類似紋樣服飾的古老淵源。漢代注釋家楊倞、顔師古等均對黼衣形制有詳細注解。

  5. 搭配說明 常與“黻裳”配套穿着,形成上衣下裳的完整禮服體系。黻裳指繡有青黑相間“亞”形花紋的下裝,二者組合構成祭祀場合的規範着裝。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記載及現代考據成果,實際形制細節可能因朝代演變存在差異。如需更專業的曆史服飾研究資料,建議查閱《三禮圖》《輿服志》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釋

《黼衣》是一個漢字詞語,這個詞語意思是指古人禮儀中官員穿着的一種用黃色絲絹制成的衣服。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黼衣》的部首是衤,右邊部分是"服"字,由15畫組成。

詞源

《黼衣》源于古時的禮儀規定,官員在一些重要場合穿着黃色絲絹制的衣物,以示尊貴和莊重。這種衣服被稱為黼衣。

繁體

繁體字為「黻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黼衣」的寫法和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古代士人在參加重要場合時通常穿着黼衣。

2. 王官穿着一襲黼衣,莊重肅穆。

組詞

1. 黼服:指黃色絲絹制成的衣物。

2. 衣着:指衣物的穿戴和裝束。

3. 正裝:指莊重、規範的服飾。

近義詞

近義詞有衣服、服裝。

反義詞

反義詞有素服、便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