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寇暴 ”。 清 顧炎武 《朱子鬥詩序》:“餘悲夫以 子鬥 之賢,使其立朝,必能為天子正紀綱,補闕失;其在封疆,必能秉一節,遏寇虣;乃終老不用,歷變故以卒。”
“寇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為罕見,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寇(kòu)
虣(bào)
“寇虣”即“寇暴”,指侵略者或盜匪的暴力行徑,常用于描述外敵入侵或群體劫掠的暴虐行為。例如:
該詞多見于古籍或文史類文本,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如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或标注古籍來源。
《寇虣》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它的意思是“寇賊”。寇指的是侵略者、盜匪,虣則是對盜賊的一種蔑稱。
《寇虣》的部首是爫,它是從爪字演變而來的變體部首。
《寇虣》的筆畫數為15畫。
《寇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早期,它是由古人根據實際情況創造出來的一個詞語。
《寇虣》的繁體字為「寇蔑」。
在古代,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書法風格的變化,漢字的書寫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因此,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寇虣》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需要通過研究古代文獻和碑刻等材料以獲取更準确的信息。
這裡是一些使用《寇虣》的例句:
1. 古代戰争頻繁,各國邊境處經常受到寇虣的襲擊。
2. 寇虣肆虐,使得百姓生活在恐懼之中。
3. 軍隊奮勇作戰,成功擊退了寇虣。
與《寇虣》相關的組詞有:
1. 寇掠:指寇賊進行掠奪、搶劫。
2. 寇盜:指寇賊進行盜竊和搶劫。
3. 寇文:指盜賊所用的文書紀錄。
與《寇虣》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盜賊:指擅自拿取他人財物的人。
2. 強盜:指行兇搶劫的人。
3. 匪徒:指以非法手段進行犯罪的人。
與《寇虣》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忠臣:指對國家、君主忠誠的人。
2. 義士:指為正義事業而奮鬥的人。
3. 正直:指言行符合道義,正派守法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