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技。古多指醫蔔以至書畫之類的技能。《禮記·文王世子》:“曲藝皆誓之。” 孔穎達 疏:“曲藝謂小小技術,若醫蔔之屬也。”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韻》:“曲藝争工巧,彫機變組紃。”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四:“本朝文人墨客以書畫供奉内廷,寖被知遇者,指不勝屈……可知生際聖明,雖曲藝微長,不憂淪棄。”
流行于人民群衆中的、富有地方色彩的各種說唱藝術,如彈詞、大鼓、琴書、道情、評話、相聲、快闆等。演出時演員人數較少,一般隻有一至二三人,道具也很簡單。 陳雲 《關于評彈》:“評彈的語言比較其他曲藝來得精練、細膩,特别是具備了說表的特點。”
“曲藝”是中華民族傳統表演藝術的統稱,主要指以說唱為主、結合文學與音樂的綜合藝術形式。其核心特征和内涵可歸納如下:
曲藝的本質是“以口語說唱故事”,通過叙述或演唱來塑造人物、表達情感并反映社會生活。其表演形式以一人或多人說唱為主,輔以簡單道具或樂器,具有“一人多角”的特點(即演員分飾多個角色)。
民俗學界更傾向于稱其為“民間說唱”,強調其職業或半職業的表演屬性,而現代通用“曲藝”一詞涵蓋所有說唱藝術形式。
擴展提示:中國現存曲藝曲種約400個,若需了解具體類别或地域分布,可查閱《中國近代曲藝文獻彙編》或相關地方藝術志。
曲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表演形式,也是中國戲曲的組成部分之一,通常指的是象征着中國民間文化的各種地方戲曲、說唱藝術和相聲等。
曲(乙,十二畫)+藝(艮,七畫)
曲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後山詩序》中,用來指代演唱急速的曲調和出色的才藝表演。在宋代,曲藝演變成了一種綜合的表演藝術形式,包括了說書、評話、臉譜、雜劇等。在明清時期,曲藝開始成為一種獨立的、市井化的演出形式,得到了廣泛的發展。
曲藝
曲:巨+曰 藝:⺶+㐅
他精通曲藝,經常在鄉村演出。
曲藝家、曲藝表演、曲藝團、曲藝傳承、曲藝節目
說唱、相聲、評話、雜技
文藝、古典戲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