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畫飾的蠟燭。 唐 李峤 《燭》詩:“兔月清光隱,龍盤畫燭新。” 宋 周邦彥 《紅羅襖·秋悲》詞:“畫燭尋歡去,羸為載愁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巧娘》:“一麗人坐石上,雙鬟挑畫燭,分侍左右。”
“畫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指有畫飾的蠟燭,常用于古代詩詞或文學作品中描述華美的照明用具。例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畫燭”作為成語的比喻義,指通過燭光觀察畫像來評判内在品質,引申為“僅憑外表判斷本質”。但此解釋未見于其他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
曆代文獻中,“畫燭”均以實物含義出現,如《漢典》《滬江詞典》等均未收錄其比喻義,需注意語境差異。
《畫燭》是一個成語,意為描繪燭光,形容寫字或繪畫技藝的高超與精湛。
《畫燭》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畫、燭。其中,畫的部首是田,燭的部首是火。
畫的筆畫數為6,燭的筆畫數為12。
《畫燭》一詞出自古代文學名家劉禹錫的《陋室銘》,其中描述了劉禹錫自己在艱苦境況下練習書法的情景與精神,從而贊美了他的寫作技藝。
《畫燭》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畫燭」。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漢字《畫燭》的古代寫法為「劄燭」。
他的字寫得真好,真可謂是《畫燭》之工。
繪畫、燭光、寫字、技藝
描燭、繪燭
毀燭、糟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