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well-known] 顯達;有名望
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特指向皇帝報告。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既至,諸諫官紛紛言事,細碎無不聞達,天子益厭苦之。” 宋 範仲淹 《潤州謝上表》:“幽遠之誠,未嘗聞達。”
有名望;顯達。語本《論語·顔淵》:“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又:“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宋 葉適 《參議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銘》:“ 顓孫氏 求聞達之要,學幹祿之術, 孔子 告以先遠世患。”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十年來株守故園,教子讀書,苟全性命,不求聞達。”
“聞達”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曆史文獻和現代解釋,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聞達”指人的名聲、才能或成就被廣泛傳播和認可,尤其強調在社會上獲得顯赫地位或聲望。例如諸葛亮《出師表》中“不求聞達于諸侯”,即表達不追求在諸侯中顯赫揚名的态度。
語出《論語》
源自《論語·顔淵》:“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與“在邦必達,在家必達”,最初“聞”與“達”分指兩種狀态:
合成詞義
後世将兩字合并,泛指顯赫與聲望,并衍生出“向皇帝報告”的引申義(如唐代韓愈文中“細碎無不聞達”)。
如今多用于書面語或姓名中,強調對聲譽與成就的追求,但需注意語境差異。例如取名“聞達”,既含“通曉事理”的智慧,也寄寓“顯貴順遂”的期望。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論語》《出師表》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聞達是一個漢字詞彙,由“聞”和“達”兩個字組成。
下面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1. 聞:由部首門組成,筆畫數為4。
2. 達:由部首辵組成,筆畫數為8。
聞達的來源:聞,意為聽到或獲取信息的能力;達,意為達到或實現目标。結合在一起,聞達表示聽聞後能夠理解和達到目标的能力或境地。
聞達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聞達」。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聞達在古代常寫作「聞達」,表示與現代寫法相同的意思。
例句:
1. 他具備聞達之才,憑借敏銳的觸覺迅速實現了自己的目标。
2. 通過努力學習,他的知識面變得非常聞達。
組詞:
1. 聞名:意為被廣泛聽聞或知道。
2. 聞識:意為對各種事物有較高的理解能力。
近義詞:
1. 頗有見地:意為觀點或見解獨到。
2. 博學多才:意為知識豐富、能力多樣。
反義詞:
1. 蒙昧無知:意為對事物了解很少或一無所知。
2. 遲鈍無能:意為反應遲緩,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