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勢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指力量薄弱、處于不利地位的狀态或屬性。常形容個體、群體在體力、能力、資源或社會地位上的不足。例如:
"市場競争中,中小企業常處于弱勢地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108頁,商務印書館。
二字組合強調"力量薄弱的态勢",其構詞邏輯符合漢語偏正結構規律。
《漢語大詞典》:
定義包含三重維度: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4卷,第297頁。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強調相對性特征:"在與強勢方對比中顯現的能力欠缺狀态",如"方言保護需關注弱勢語言" 。
《殘疾人保障法》界定"弱勢群體"為"因生理、社會因素處于不利境遇,需特殊保障者"(全國人大官網,2021修訂版)。
央行報告将"弱勢金融機構"定義為"資本充足率低于監管标準的機構"(《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3》)。
引用來源說明:
“弱勢”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搜索結果可總結如下:
趨勢層面的解釋
指事物呈現變弱或衰退的趨勢,例如金融市場中的「股票市場漸顯弱勢」。
力量層面的定義
形容處于不利地位、缺乏資源或優勢的群體或個體,如「未成年人、貧困人口」等常被稱為「弱勢群體」,需社會特殊保護。
社會應用
該詞常用于描述經濟、政治或社會地位上處于劣勢的群體,例如社會福利政策中的「弱勢團體」,強調其資源匮乏或能力受限的狀态。
反義詞與對比
“強勢”是其直接反義詞,兩者常并列讨論,例如「弱勢群體需依附強勢力量以改善處境」。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ruò shì,字形結構為“弱(左右結構)+勢(上下結構)”。
語境示例
如談判中「先開口者易顯弱勢」或經濟中「消費信貸市場的弱勢借款人」。
“弱勢”既描述動态趨勢的衰減,也指代靜态的群體特征。其核心在于對比關系中力量或資源的匮乏,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讨相關概念(如弱勢群體保護措施),可參考社會學或經濟學領域資料。
報數抱暑本領編數鼻鳴避生比周不栉進士楚關疵瘕大理岩點取調疎邸舍東方将白犢車麈尾頓弊飛熊入夢赙賜共權瓜瓞詭語裹餱橫刀揭斧懷真回波詞迥出集裝箱巨公炕櫃口頭禅款額蓮掌慄惓裡尹鹵竈迷失耐辱居士南劍三先生跑墒潑辣貨潛籁切理會心齊蓁蓁渠幨軟目标生祭施绯拖緑濕渌渌獸駭索放索價速途探竿影草謄黃貼承偷嫷枉擔虛名五藏六府鮮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