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寫名刺。《後漢書·王符傳》:“後度遼将軍 皇甫規 解官歸 安定 ,鄉人有以貨得 雁門 太守者,亦去職還家,書刺謁 規 。” 王先謙 集解引 惠棟 曰:“書姓字於奏上曰書刺。”
(2).指書劄;名刺。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可命禦史嚴諭百僚與出使之官,絶書刺往還之禮。”
“書刺”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寫名刺(動詞)
指在名帖、名片上書寫姓名或官職信息,用于拜谒或社交場合。例如《後漢書·王符傳》記載,有人通過賄賂成為太守後,辭官回鄉時“書刺谒規”(即書寫名帖拜見皇甫規)。此處的“刺”即名刺,類似現代名片。
指書劄或名刺(名詞)
也可直接代指書信或名帖本身。宋代範仲淹在《上執政書》中提到“絕書刺往還之禮”,即禁止官員之間通過書信或名刺進行私下往來。
以上解釋綜合了《後漢書》、宋代文獻及權威詞典的記載,反映了“書刺”在古代文書禮儀中的雙重含義。
《書刺》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常用于形容對某本書籍提出批評、指責或評論的行為。
拆分《書刺》有兩個部首,分别是“書”和“刺”。其中,“書”的部首是“丨”,表示與書籍相關的意義;“刺”的部首是“刂”,表示與刺激、指責相關的意義。
根據筆畫數計算,《書刺》中的字“書”共有4畫,“刺”有8畫。
《書刺》這個詞語源于中國文化圈,是漢字演變和發展的結果,常用于現代漢語。
在繁體字中,《書刺》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為「書刺」。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有些字形會有變化。《書刺》中的字“書”在古代可以寫作「書」,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而字“刺”則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寫法。
1. 他的評論充滿了對這本書的書刺。
2. 這篇文章對社會現象進行了尖銳的書刺。
組詞:書評、書評家、書評人
近義詞:書評、批評、評論
反義詞:褒獎、贊揚、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