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心的意思、點心的詳細解釋
點心的解釋
[dessert;light refreshments;pastry;dim sum] 糕點之類的食品
點心刀
詳細解釋
(1).正餐之前小食以充饑。 唐 孫頠 《幻異志·闆橋三娘子》:“有頃,雞鳴,諸客欲發, 三娘子 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於食牀上,與諸客點心。”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上覺微餒, 孫 見之,即出懷中蒸餅雲:‘可以點心’。”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補騙子》:“ 徐 曰:‘我尚未餐,腹中餒甚,官人肯同一點心否?’”
(2).糕餅之類的食品。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健啖》:“聞卿( 趙溫叔 )健啖,朕欲作小點心相請,如何?”《水浒傳》第十四回:“我們且押這厮去 晁保正 莊上讨些點心吃了,卻解去縣裡取問。” 老舍 《四世同堂》三九:“他想應當給老人們買回一點應節的點心去,讨他們一點喜歡。”
詞語分解
- 點的解釋 點 (點) ǎ 細小的痕迹或物體:點滴。斑點。點子(a.液體的小滴,如“水點點”;b.小的痕迹,如“油點點”;c.打擊樂器演奏時的節拍,如“鼓點點”;d.主意,辦法,如“請大家出點點”;e.最能說明問
- 心的解釋 心 ī 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髒”):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樞紐,主要的:心腹。中心。 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曠神
網絡擴展解釋
“點心”一詞的含義豐富,既有曆史典故的支撐,也包含地域文化的差異。以下是綜合文獻和民俗的解釋:
一、詞源與曆史演變
- 東晉典故:相傳東晉時期一位将軍為慰勞前線士兵,命人制作糕餅送去,士兵們感念其“點點心意”,由此得名。這一傳說雖無法完全考證,但成為民間流傳較廣的起源解釋。
- 唐代文獻記載:唐代已有“點心”一詞,原指早晨或正餐之間的小食,如馄饨、饅頭等,并非特指甜點。南宋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提到“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
- 詞義擴展:宋代以後,“點心”逐漸泛指正餐外的精緻小食,包括糕點、茶食等,與現代含義接近。
二、地區定義的差異
- 北方:傳統上稱早餐為“點心”,如包子、油條等,至今仍保留“早點”的說法(源自“早上的點心”)。
- 南方:廣泛指代正餐外的各類小吃,如廣東的蝦餃、燒麥等茶點。
三、文化意義
- 情感寄托:古人認為點心能帶來愉悅感,如“點亮心情”的寓意,或通過贈送點心表達關懷(“點點心意”)。
- 商業場景:古代茶樓按“點餐”方式售賣小食,如“要點幾樣?”的詢問方式,使“點心”成為小食代稱。
四、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
- 動詞:稍微進食以緩解饑餓(如“吃些點心墊墊肚子”);
- 名詞:泛指糕點、甜品等小食。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文獻、民俗傳說及地域文化差異,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現代分類,可參考相關文獻或地方飲食文化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點心(diǎn xīn)是一個常用的詞彙,通常指小吃、零食或甜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點”字的“火”部,右邊是“心”字的“心”部。點心的筆畫總共有11個,其中“點”字有8個筆畫,而“心”字則有3個筆畫。
“點心”一詞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其繁體字形為“點心”。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大約是在明代以前,“點心”這個詞的寫法是稍有差異的。古時候,“點”字的上面有一個橫折,形狀類似于橄榄或者螺絲,而“心”字則沒有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點心”的例句:
1. 我正在吃一份美味的點心。
2. 他喜歡在下午茶時吃點心。
3. 這家餐館的點心種類繁多。
除了“點心”這個詞,我們還可以用其他詞彙來表達類似的意思,如“小食品”、“小吃”、“甜食”等。而與“點心”相反的詞彙,可以用“大食品”、“大吃”、“鹹食”等來表示。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