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不接受所上章表。《晉書·朱序傳》:“ 序 以老病,累表解職,不許。詔斷表,遂輒去任。數旬,歸罪廷尉,詔原不問。”《南史·梁紀下·元帝》:“時巨寇尚存,帝未欲即位,而四方表勸,前後相屬,乃下令斷表。”《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三年》:“戊午,加左僕射 房玄齡 太子少師。 玄齡 ……深畏滿盈,上表請解機務;上不許。 玄齡 固請不已,詔斷表,乃就職。” 胡三省 注:“今之讓官者,來表三讓,敕斷來章,則閤門不復受其表,即 唐 制之斷表也。”
"斷表"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層次的複合詞,需從構詞法和語義演變角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斷"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截也",本指将物體分為兩段,後引申出判定、裁決義。《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收錄"斷"的12種義項,其中"斷定、決斷"為常用引申義。"表"原指外衣,後衍生出表述、表格等義,《辭海》指出其核心語義為"事物的外在呈現"。
二、專業領域釋義
三、語義關聯性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均保持"判斷性表述"的核心語義,符合《漢語複合詞結構分析》(商務印書館)提出的"動賓式語義凝固"規律,其能産性體現在專業領域的術語化過程中。
“斷表”一詞有兩種不同語境下的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和用法區分:
基本含義:指時間流逝極快,比喻事物發展迅速或變化劇烈。
結構解析:
古籍含義:指君主拒絕接受臣子呈遞的奏章或辭呈,常見于《晉書》《資治通鑒》等記載。例如: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日常交流推薦使用第一種解釋。
拜時半截回頭人标颠鬓毛不能自已岑翳抄檢沖散道骨仙風蠹編範張飛滾風逸怫悒甘麮官田滾繡球好來好去厚古薄今鏡清浄院計無複之卷手老成煉達連率領夾力強龍鞭罵侮媚曼迷津名錄木瘿排矟搶奪愆違漆吏情苗青身阙略賞鍳上鹹五,下登三失花兒石門順谏說起風就是雨松爐坦蕩唐山塔器圖缋吐沫王人違經烏幾箱杠仙禁效實小暄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