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谤书的意思、谤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谤书的解释

(1).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战国策·秦策二》:“ 魏文侯 令 乐羊 将,攻 中山 ,三年而拔之。 乐羊 反而语功。 文侯 示之谤书一篋。 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2).指《史记》《后汉书·蔡邕传》:“昔 武帝 不杀 司马迁 ,使作谤书,流於后世。” 李贤 注:“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谓 迁 所著《史记》,但是 汉 家不善之事,皆为谤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谤书》:“ 司马迁 作《史记》,於《封禪书》中述 武帝 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 王允 谓之谤书。”

(3).泛称有直言指斥或毁谤内容的史传、小说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后汉书>误仿<史记>》:“且序酷吏必屡称天子以为能,未免露谤书之意。” 柯灵 《香雪海·题材问题一解》:“《水浒传》之后有《续水浒传》《荡寇志》),也是用了同一题材,却干脆成了一部农民起义的谤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谤书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谤书(bàng shū)指诽谤、诋毁他人的文书或信件,亦特指记载不实之辞、恶意中伤的文字材料。

二、典故与引申义

  1. 《史记》别称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典引》中提及“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然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后人因司马迁受宫刑著《史记》,称其为“谤书”,暗含其书含怨刺之意。此说见于《后汉书·蔡邕传》。

  2. “谤书一箧”典故

    《战国策·秦策二》载:“魏文侯令乐羊伐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返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此处“谤书”指朝臣诬陷乐羊的奏章,后喻指无端诋毁的言论合集。

三、权威引用

四、语义演变

从先秦至汉代,“谤书”从具象的诽谤文书,逐渐衍生为史书(如《史记》)的代称,隐含“以史为鉴,直书善恶”的批判性,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历史书写中立性的辩证思考。


参考来源:

  1. 《后汉书·蔡邕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战国策·秦策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汉语大词典》“谤书”词条(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康熙字典》“谤”字释义(康熙字典在线版

网络扩展解释

“谤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具有多重含义,其核心含义与“诋毁、诽谤”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谤书”指通过文字或言辞诋毁他人的作品或言论,既包括书面文章(如信件、书籍),也可指口头上的攻击。

二、具体释义

  1. 诽谤他人的书函
    源自《战国策·秦策二》典故:魏文侯向功臣乐羊展示一箱诽谤他的信件,以警示其功高震主。后以“谤书一篋”比喻暗中攻击他人的行为。

  2. 特指《史记》
    因司马迁在《史记》中如实记录汉武帝求仙等事,东汉蔡邕称其为“谤书”,认为其揭露了统治者的过失。

  3. 泛指批判性史传或小说
    清代袁枚曾批评《后汉书》模仿《史记》时过于直白,认为此类史书带有“谤书”性质。

三、用法与语境

四、相关成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文献引用,可参考《战国策》《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遇颁发宝座超足陈报城沟成何体统饬散侈泰踔善窜扰当门户貂文东食西宿恩甚怨生浮骖负恩背义覆师丐颉共偫古里甲洪渊黄金坞火炉浆洗践修贱职剿饷噤森森军衣黎家论述马奴命珪鸣于乔木牧犊木符木珊瑚凝伫盘家槃夷佩犊平板电脑钦依穷埏乞索旗帜羣品人牺撒手锏设身处地射筒首岁熟稔四望车讼地剸繁外传帷箔小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