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初, 叔孫通 為 劉邦 定朝儀,使征 魯 地諸生三十餘人,有兩生不肯行,謂 叔孫通 所為不合于古。 叔孫通 笑其為真鄙儒,不知時變。後以“兩生”喻指熟谙禮樂典籍而不知權變的人。 元 歐陽玄 《靜修先生畫象贊》:“於 裕皇 之仁,而見不可留之四皓;以 世祖 之略,而遇不能緻之兩生。”參閱《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兩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有以下兩個層面,具體解釋如下:
指植物生命周期的一種分類,包含兩類:
此義項強調植物從萌發到成熟的生長周期特性,常見于農業或生物學文獻。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14頁。
指兩種事物同時存在或生長,如《後漢書》中“草木兩生”描述共生現象。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1卷,第635頁。
在福建、台灣等地口語中表示“再次發生”,如“感冒兩生”指感冒複發。來源參考:《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卷,第5212頁。
現代規範漢語中,“兩生”主要用于植物學領域;古義及方言用法已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學術寫作建議優先采用“一年生/二年生植物”等明确表述。
“兩生”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領域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源于《史記》記載的漢初故事:叔孫通為劉邦制定朝儀時,征召魯地三十餘名儒生,但其中兩人拒絕參與,認為其做法不合古禮。後世以“兩生”代指恪守禮樂典籍卻不知變通的儒生。例如元代歐陽玄曾以此典喻人,強調對傳統禮制的堅守。
在《靈樞·營衛生會》中,“兩生”指孤陰生與孤陽生,但中醫理論認為“陰陽不可孤立存在”,因此“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即單純依賴陰或陽均無法維持生命。這一概念體現了中醫對陰陽平衡的哲學認知。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兩個生命”或“兩種生活狀态”,可形容事物或人同時具備兩種屬性,或在截然不同的境遇中并存。例如:“他留學期間過着學術與打工的兩生。”
如需進一步探讨某類含義,可參考對應來源。
拜恩碧濑钗裙長生廛郭朝出夕改承當齒貝俦擬樗博春畬逴見調察獨戶軍鲂鲆費財勞民府種鼓桴鬼市子還恥黑壤黑郁橫秋戶丁貨聲見情接翮激發驚蛇入草金銀台酒色鹫岩坑儒谷六莖柳菌馬蛉菜夢裡蝴蝶密葺葺目連嗐頭嫩鵝黃傍戟旁徵博引乾逼骎骎人紀稔年三合房扇夫商籁體舍利子審時度勢水旱水火不避水楗四句踏腳石天誅推列無三思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