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履性的意思、履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履性的解釋

性行。 漢 蔡邕 《太傅安樂鄉文恭侯胡公碑》:“公應天淑靈,履性貞固,九德鹹修,百行必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履性”為古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與文獻應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履”本義指鞋履,《說文解字》釋為“足所依也”(《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版),後引申為踐行、履行之意。“性”指事物本質屬性,《論語·陽貨》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之說(《辭源》第三版)。二字組合形成動賓結構,指遵循事物本質規律而行動的特性。

二、文獻用例 該詞見于《後漢書·崔骃傳》:“履性守貞,終不回撓”,描述人物堅守本真品格的特性。唐代李賢注:“履性猶踐性也”,強調實踐本性的行為準則(《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版)。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引申為“體道而行”的哲學概念,指符合天理的人性實踐(中華書局《四書章句集注》2012版)。

在古漢語語境中,“履性”多用于贊頌人物持守本真、躬行大道的品格,屬褒義評價用語。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作為文化遺産詞彙仍具研究價值,常見于哲學、倫理學領域對傳統道德觀的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履性”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人的性格與行為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履性”意為“性行”,即一個人的本性(性格)與外在行為表現的結合。例如,漢蔡邕在《太傅安樂鄉文恭侯胡公碑》中稱頌人物“履性貞固”,指其品性堅貞、行為端正。

  2. 單字拆分

    • 履:本義為“踐踏、行走”,引申為“履行、實踐”,也指“鞋子”(如“西裝革履”)。在古文中多強調行動力與責任感。
    • 性:指人的本性、品格,或事物的本質屬性(如“天性”“藥性”)。
  3. 語境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代碑文或贊頌性文本中,強調内在品德與外在行為的統一,如“九德鹹修,百行必備”即通過“履性”體現人物的全面修養。

現代適用性

“履性”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屬于文言詞彙。如需類似表達,可用“品性”“德行”等替代。


從古典語境看,“履性”是儒家思想中“知行合一”的體現,既包含内在修養(性),也涵蓋外在實踐(履)。如需進一步了解“履”的演變,可參考權威字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挨風緝縫把色不人操翰成章乘垲叱名達概鬥霜傲雪兌音二竪豐大特風和日煗蜂窠唱戲高爾基革異公族瑰珉貴由赤海國懷矜簡約叫哥哥假讬浸出浸禮麂皮即死究竟說聚畜拘局君谟舊譜煉達兩七煉油廠鸾翔陸機霧滿座風生馬猶茗渤摹仿泥珠鵬遊蝶夢貧窭棄甲曳兵歧途山步失節始願收堂客死交祀麴馊臭鲐背透髓玩兒命遺秉窩裡鬥相衮鮮魚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