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懒惰懈怠。《东观汉记·吴良传》:“议曹惰窳,自无袴,寧足为不家给人足邪?”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盖以庸人之性,率之则自力,纵之则惰窳耳。” 明 唐顺之 《与应警庵郡守书》:“僕质本顽钝,惟不敢惰窳以负相知。” 严复 《救亡决论》:“后世学者,乐其径易,便于惰窳敖漫之情,遂羣然趋之,莫之自返。”
“惰窳”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字法和历史文献两个角度解析。
从字形释义:
“惰”本义为懈怠、懒散,《说文解字》释为“不敬也”,引申为消极不作为;“窳”原指器物粗劣,《史记·五帝本纪》载“器不苦窳”,后扩展为事物败坏、品质低下。二字组合后,“惰窳”形容因懒惰而导致行为或成果低劣,如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提及“惰则事窳”,强调懒散与劣质之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用例:
在传统典籍中,“惰窳”多用于批判社会或个人弊病。例如《汉书·地理志》评述某地民风“惰窳而贫”,指民众因怠惰导致生计困顿;近现代学者鲁迅在《书信集》中亦用“惰窳之习”批评文化领域的因循守旧。
引用来源:
1.《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3.《汉书》(百衲本二十四史)
4.《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惰窳(duò yǔ)是一个汉语成语,结合“惰”与“窳”两字的含义,形容人懒散懈怠、缺乏进取心的消极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惰窳”指人懒散无为、精神萎靡,常用来批评缺乏奋斗动力的人。例如《东观汉记》提到“议曹惰窳”,即指责官员懈怠不作为。
多用于批评个人或群体消极怠惰的状态,如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抨击学者“惰窳敖漫”,或贾思勰指出“纵之则惰窳”的管理弊端。
“惰窳”的发音存在“yū”与“yǔ”的差异,但根据古籍注音及现代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更常用“yǔ”。
百一钟拔慢步菜邑苍官戳穿蹙沓大老远倒产道妙牒辟顿亏恶衣粗食芳猷房烝凡愦分曹凫葵夫屋管记冠群珪玠和弹怀刺汇水活寃业茧蚕咭噔咯噔揭盖子金阵禨祥局宇开利梁武忏领结离苑罗禁蛮横马纼颞骨镊撏孥贿乒乒乓乓怯症寝饿岂直却霜渠弭攘掊塞南觞宾是古非今豕交兽畜氏族志司长随意阗拥屠苏酒文弱书生献赋小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