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铙管的意思、铙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铙管的解釋

鼓吹中的橫笛。亦借指鼓吹曲。 南朝 梁元帝 《和王僧辯從軍行》:“山虛和鐃管,水靜瀉樓船。” 南朝 梁簡文帝 《讓鼓吹表》:“寬博為善,不飾被於聲明;緣寵成功,未增榮於鐃管。” 隋 江總 《贈洗馬袁朗别》詩:“驅車命鐃管,拱坐面林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铙管”是一個相對生僻的詞語,主要用于指代中國古代的兩種樂器及其組合:

  1. 铙 (Náo):

    • 基本含義: 一種打擊樂器,屬于金屬體鳴樂器類。形制類似于钹,但通常比钹大且中間凸起部分(碗或帽)較小較平。演奏時,兩片相擊發聲,聲音洪亮、穿透力強。
    • 曆史與用途: 铙曆史悠久,在商周時期已出現(作為青銅禮器或樂器)。後世主要用于軍樂(如“鳴金收兵”中的“金”常指铹、钲、铙類樂器)、宮廷雅樂、寺廟音樂及民間鼓吹樂中,起到指揮節奏、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民間,有時也作為鑼的同義或近義詞使用。
  2. 管 (Guǎn):

    • 基本含義: 泛指管樂器。在中國傳統音樂中,主要指吹奏的管樂器,如笛、箫、笙、唢呐、管子(筚篥)等。它們通過氣流振動管内的空氣柱發聲。
    • 特點: 管樂器音色豐富多樣,旋律性強,在樂隊中常擔任主奏或伴奏旋律的角色。
  3. 铙管 (Náo Guǎn):

    • 組合含義: “铙管”一詞通常并非指代一種單一的樂器,而是作為打擊樂器(以铙為代表)與吹奏樂器(以管為代表)的合稱或泛指。
    • 語境應用: 常用于描述古代軍樂、儀仗樂、宮廷雅樂或某些民間樂種(如鼓吹樂)的樂隊構成。例如,文獻中可能描述某儀式使用“铙管齊鳴”,意指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一起演奏,場面宏大。它強調的是樂隊中這兩大類主要樂器類型的組合。

“铙管”并非一個獨立的樂器名稱,而是中國古代音樂中打擊樂器(铙)與吹奏樂器(管)的并稱或合稱,代表了樂隊中重要的兩類聲響來源(擊奏與吹奏),常見于軍樂、儀仗、宮廷及部分民間音樂的描述中。

參考資料:

由于該詞相對專業且古籍引用需要具體上下文,建議直接查閱《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或《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等工具書獲取最權威的定義和例證。在圖書館或相關學術數據庫中通常可以找到這些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铙管”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古代鼓吹樂中的橫笛類樂器,也可代指鼓吹曲本身。其名稱源于“铙”(一種金屬打擊樂器)與“管”(吹奏樂器)的組合,但實際應用中更側重“管”的吹奏功能。

  2. 結構與拼音

    • 拼音:náo guǎn(注意:中“ɡǔ ɡuǎn”可能是輸入錯誤)。
    • 字形結構:铙(左右結構)+ 管(上下結構)。
  3. 曆史與文學用例
    南朝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如梁元帝《和王僧辯從軍行》的“山虛和鐃管”,以及梁簡文帝《讓鼓吹表》的“未增榮於鐃管”,表明其常用于描述軍樂或儀式音樂場景。

  4. 綜合含義
    廣義上可指代以吹奏樂器為主的儀仗樂隊,狹義則特指橫笛類吹管樂器,屬于古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樂器形制或曆史演變,建議查閱權威音樂史文獻或考古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卉含英百畮拜疏半陰陽吡吡癡蠅大夏侯鼎鼐斷蛇惡衣菲食風言俏語分詳桴棟感誘管頭焊鐵花腳貓火眸婟澤江漘教皇咭咧呱啦究畢即物窮理跙踏開鎮抗手空難愧憤冷酷無情厘奸六十甲子鑼槌髦期梅花石配搭兒遷惹檾麻窮澤起溲森映生品勝友如雲沈谧拾青詩械收接水品洬洬司機私禁四至松原遂事韬旗塕埲物種先務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