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門的警衛。《漢書·王莽傳上》:“虎賁為門衞,當出入者傅籍。”《南史·蕭摩诃傳》:“ 陳 軍盡潰,死者五千人。諸門衞皆走。” 魯迅 《書信集·緻增田涉》:“即分配奴隸擔當門衛。”
“門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én wèi(注音:ㄇㄣˊ ㄨㄟˋ),其核心含義為守門的警衛。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負責看守門戶、維護出入秩序的人員,常見于古代官府、寺廟或重要場所的入口處。現代語境中,也泛指小區、單位等場所的安保人員。
曆史來源與文獻引用
現代用法與延伸
除字面意義外,也可比喻堅守崗位、忠誠盡責的人,或批評失職行為(如“形同虛設的門衞”)。近義詞包括“門崗”“警衛”,反義詞如“閑散人員”。
“門衞”一詞兼具曆史厚重感與現代實用性,體現了從古代職守到現代安保的職能延續。
門衞(mén wèi)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守衛或看守門戶的人員,也可以指門房或看門人。
門衞由兩個部首組成:門(mén)和衣(yī)。門是左右結構的部首,而衣是上下結構的部首。
門衞的總筆畫數為16個,其中門部的筆畫數為3個,而衣部的筆畫數為13個。
門衞是漢字的簡化字形,繁體字為門衛。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廷文化,當時有專門的門房人員負責看守皇宮的大門。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一般的門戶看守人員和門房。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門衞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門部分的字形呈現為兩個相連的門柱,表示大門的形狀。而衛部分的字形則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衣部的文字,下面是圍繞其下方形成的護衛人員的形象。
1. 那個門衞非常嚴格,必須核對身份才能進入。
2. 我昨天晚上碰見了我們小區的門衞,他正在巡邏。
1. 門衛:指門口的守衛人員。
2. 大門:指大型門戶,通常是建築物或圍牆入口的主要出入口。
3. 看守:指守衛或監視特定區域或對象的行為。
近義詞:看門人、門房、門衛。
反義詞:門主、主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