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書》中六篇誓文的總稱。《穀梁傳·隱公八年》“誥誓不及 五帝 ” 晉 範甯 注:“誥誓,《尚書》六誓七誥是其遺文。” 楊士勳 疏:“六誓者,即《尚書》《甘誓》、《湯誓》、《牧誓》、《泰誓》、《費誓》、《秦誓》也。”
“六誓”是《尚書》中六篇誓文的總稱,主要用于記載古代君主或諸侯在重大事件前的誓師宣言或政治承諾。以下是詳細解釋:
“六誓”源自《尚書》,是《甘誓》《湯誓》《牧誓》《泰誓》《費誓》《秦誓》六篇誓文的合稱。這些篇章記錄了不同曆史時期統治者征伐、動員或治國時對臣民發布的莊嚴宣告,體現了古代政治與軍事制度的特點。
根據《穀梁傳》晉代範甯注及楊士勳疏的考證,六誓包括:
六誓不僅是曆史文獻,還反映了古代“誓”這一文體的功能:通過公開承諾強化權威、凝聚共識。例如,《湯誓》強調“天命”,《牧誓》譴責纣王暴政,均具有鮮明的政治宣示性。
在語言學和文化研究中,“六誓”常作為分析先秦政治語言、誓詞結構的典型案例。其内容也被用于探讨古代法律、軍事倫理等課題。
如需進一步查閱原文或考證細節,可參考《尚書》相關注釋及《穀梁傳》疏證。
《六誓》指的是一種承諾或誓言,其中包含六個方面的内容或要求。
《六誓》的拆分部首為言(讠)和身(⺢),總共包含9畫。
《六誓》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在古代的詩詞、經典、故事中經常出現。
《六誓》在繁體中稱為「六誓」。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六誓的字形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與現代寫法相似。
他發表了六誓,表示要為人民謀福祉。
宣誓、遵守誓言、誓詞
六項承諾、六個保證
背棄誓言、不守諾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