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賜玦的意思、賜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賜玦的解釋

(1).賜給玉玦。謂斥逐大臣。語本《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環。” 楊倞 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絶,皆所以見意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賜環》:“平生壯氣淩霄漢,雄心未肯銷滅,喜忠義再陪弭筆,姦佞終教賜玦。” 明 楊珽 《龍膏記·訪舊》:“向年 元載 賜玦之時,其女 湘英 ,沒入我家。”

(2).賜給玉玦。表示優寵。《三國志·魏志·锺繇傳》“ 文帝 在東宮,賜 繇 五熟釜,為之銘曰”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繇 報書曰:‘昔忝近任,并得賜玦。尚方耆老,頗識舊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賜玦是中國古代禮儀文化中的特定行為,具有雙層文化内涵。從詞義構成看,“賜”指上位者給予的恩賞,常見于君王對臣屬的封賞行為(來源:《漢語大詞典》);“玦”為環形有缺口的玉佩,《說文解字》釋其形制“如環而缺”,象征決斷與分離(來源:《說文解字注》)。

在先秦禮儀中,賜玦被賦予特殊政治寓意。《左傳·闵公二年》記載晉獻公賜太子申生玦,暗示其需自決行事,此類行為常見于君主對臣子表達态度(來源:《左傳譯注》)。《荀子·大略》更明确指出“絕人以玦”,說明其作為斷絕關系的信物功能(來源:《荀子集解》)。

該行為在漢代演變為喪葬禮儀符號,如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玉玦多置于棺椁周圍,印證《周禮》所述“以玦示訣”的喪儀制度(來源:《漢代喪葬制度研究》)。需要注意的是,賜玦的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既可表達激勵決斷,亦可暗含疏遠之意,這種雙義性使其成為古代政治博弈的隱喻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賜玦”一詞在古漢語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1. 斥逐大臣的象征
源于《荀子·大略》記載的古代禮儀制度。大臣若被放逐,君主會賜予“玦”(環形有缺口的玉器),表示斷絕關系;若召回則賜“環”(完整環形玉器)。楊倞注:“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絶”,可見“賜玦”是君主驅逐臣子的信號。

2. 表示優寵的賞賜
玉玦本身是貴重禮器,在某些場合(如封賞、嘉獎)中,君主賜玦可能象征對臣子的器重或特殊恩寵。這一用法需結合具體曆史文獻案例進一步佐證。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荀子》《史記》等典籍原文或權威注解深入考據。

别人正在浏覽...

龅齒肸向鉢略材武參列出牒祠典猝不及防打天下地宜東佃堆紗二笑反間诽毀浮宂鋼鏰扞圉個樣共聚鍋駝機火德霍曶賤職借換急腳遞寂寞井華荊王矜賞即是跨邁狂華利名場六陳馬齒徒長沒多少慕企帊首訖功寝默诎彊入籍乳牙山背善非神膏是得適逢其時實獲我心挑子彤弧通事官土皇帝亡矢遺镞威勝微眚瞎聊響徹雲霄協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