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玦的意思、賜玦的詳細解釋
賜玦的解釋
(1).賜給玉玦。謂斥逐大臣。語本《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環。” 楊倞 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絶,皆所以見意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賜環》:“平生壯氣淩霄漢,雄心未肯銷滅,喜忠義再陪弭筆,姦佞終教賜玦。” 明 楊珽 《龍膏記·訪舊》:“向年 元載 賜玦之時,其女 湘英 ,沒入我家。”
(2).賜給玉玦。表示優寵。《三國志·魏志·锺繇傳》“ 文帝 在東宮,賜 繇 五熟釜,為之銘曰”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繇 報書曰:‘昔忝近任,并得賜玦。尚方耆老,頗識舊物。’”
詞語分解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玦的解釋 玦 é 半環形有缺口的佩玉,古代常用以贈人表示決絕:絕人以玦。 戴于右拇指助拉弓弦之器。俗稱“扳指”。 筆畫數:; 部首:王;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賜玦”一詞在古漢語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1. 斥逐大臣的象征
源于《荀子·大略》記載的古代禮儀制度。大臣若被放逐,君主會賜予“玦”(環形有缺口的玉器),表示斷絕關系;若召回則賜“環”(完整環形玉器)。楊倞注:“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絶”,可見“賜玦”是君主驅逐臣子的信號。
2. 表示優寵的賞賜
玉玦本身是貴重禮器,在某些場合(如封賞、嘉獎)中,君主賜玦可能象征對臣子的器重或特殊恩寵。這一用法需結合具體曆史文獻案例進一步佐證。
補充說明
- 文化背景:玦的“缺”形暗含決斷、離别之意,與“環”的圓滿形成對比。
- 使用場景:多出現在先秦文獻中,後世文學(如詩詞)可能沿用其象征意義。
建議結合《荀子》《史記》等典籍原文或權威注解深入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玦(cì ju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賜予美玉或田宅。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貝”部,表示珍貴寶物;右邊是“王”部,表示美玉。根據筆畫的數目,它一共有12畫。
賜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它是帝王大臣釋放恩賜的一種方式。賜予美玉代表了皇帝對臣子的賞賜和嘉獎。
賜玦的繁體寫法為「賜玦」。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賜玦在形狀上有所不同,但大緻保持相似的結構,隻是一些筆畫的連續性有所區别。
以下是一個例句:皇上賜玦于賢臣,以表彰他的功績。
與賜玦相關的組詞有賜予、賞賜、賜福等。近義詞包括賞賜、賜予等表示給予的詞語,而反義詞則沒有一個明确定義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