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詩·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罍、缾皆盛水器,罍大而缾小。罍有水而缾已空,謂不能分多予寡。後多用以指因未能盡職而心懷愧疚。亦用以比喻與彼方關系密切,若不救助,深以為恥。 宋 蘇轼 《論河北京東盜賊狀》:“至於京東,雖號無事,亦當常使其民安逸富強,緩急足以灌輸 河 北,缾竭則罍恥,脣亡則齒寒。”亦作“ 缾罍之恥 ”。 清 顧炎武 《與李湘北書》:“一旦禱北辰而不驗,迴西景以無期,則缾罍之恥奚償,風木之悲何及!”參見“ 瓶罄罍恥 ”。
“缾竭罍恥”是漢語中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核心含義通過器物關系隱喻人際關系中的依存與共損。《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缾汲盡則罍羞恥,比喻關系密切卻彼此牽累”。從構詞法分析,“缾”與“罍”均為古代盛酒容器,其中“缾”為小口腹大的汲水陶器,“罍”則是體型較大、帶耳的青銅酒尊。二者在功能上存在主從關聯:缾用于汲水注入罍中,當缾中水竭時,罍因無法完成盛裝職能而蒙羞。
該成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蓼莪》中“缾之罄矣,維罍之恥”的表述,朱熹在《詩集傳》中注疏:“缾小而盡,罍大而恥,猶父母不得其所,乃子之責。”此處以器物關系類比親子倫理,強調子女對父母負有不可推卸的供養責任。國學大師網進一步指出,此意象在後世文學中延伸為三種引申義:一是強調責任主體對客體的義務關系,二是警示系統内部要素失衡導緻的整體危機,三是喻指社會關系中強弱雙方休戚與共的特性。
現代漢語使用中,該成語多用于兩類語境:其一指涉責任歸屬問題,如《古代漢語成語考釋辭典》所載“單位管理混亂緻缾竭罍恥,領導者難辭其咎”的用法;其二則強調群體協作的重要性,如學者錢鐘書在《管錐編》中以此喻指“文化傳承中各環節相維相系”的依存狀态。
“缾竭罍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píng jié léi chǐ,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字面來源
出自《詩經·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引申含義
該成語通過古代容器的關系,生動傳達了責任分擔與互助的重要性,兼具道德警示與文化隱喻色彩。
鳌圖筆掃千軍宸謀酢菜大弟大荒駱刁厥遞夫獨乙俄爾反詩勾吳鬼路鼓颡捍圉懷保灰僇僵落交九頰渦進賢拔能橛筆濬決廉俸兩腳野狐李香君門地磨鑢穆耀拟墨凝涸女孩皮褂辟芷起部輕渎晴昊清堂鵲橋人之常情熱情洋溢汝海儒職三遠神父手勢語耍無賴梳妝打扮厮迤厮逗譚言微中天敵提調裼襲腯腯窩裡鬥五帝車五五遐促香韻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