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詩·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罍、缾皆盛水器,罍大而缾小。罍有水而缾已空,謂不能分多予寡。後多用以指因未能盡職而心懷愧疚。亦用以比喻與彼方關系密切,若不救助,深以為恥。 宋 蘇轼 《論河北京東盜賊狀》:“至於京東,雖號無事,亦當常使其民安逸富強,緩急足以灌輸 河 北,缾竭則罍恥,脣亡則齒寒。”亦作“ 缾罍之恥 ”。 清 顧炎武 《與李湘北書》:“一旦禱北辰而不驗,迴西景以無期,則缾罍之恥奚償,風木之悲何及!”參見“ 瓶罄罍恥 ”。
“缾竭罍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píng jié léi chǐ,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字面來源
出自《詩經·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引申含義
該成語通過古代容器的關系,生動傳達了責任分擔與互助的重要性,兼具道德警示與文化隱喻色彩。
《缾竭罍恥》是一個漢字詞,具有以下含義:
缾(píng):指一種小口大腹的陶器,古代常用來盛放酒水或其他液體。
竭 (jié):表示完全用盡、耗盡。
罍(léi):古代一種盛酒的器皿,也指一大壺。
恥(chǐ):指羞恥、慚愧。
部首和筆畫:
缾的部首是缶(fǒu),筆畫數為6。
竭的部首是立(lì),筆畫數為5。
罍的部首是缶(fǒu),筆畫數為20。
恥的部首是而(ér),筆畫數為16。
詞源與來源:
《缾竭罍恥》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廣泛,最早出現在《史記·孔子世家》中,用來形容孔子的學問得到了很大的充實與飽滿。
繁體寫法:
繁體字分别為缾(缽)、竭、罍、恥(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缾竭罍恥》的字形并不完全一樣,隨着字體演變,形态有所不同。
例句:
1. 孩子意識到自己罷工的結果,滿臉羞愧的樣子讓人忍不住一陣缾竭罍恥。
2. 這次比賽他全力以赴,盡力發揮到了極限,可以說是缾竭罍恥。
組詞:
1. 缾口(píng kǒu):指缾的口部。
2. 竭盡(jié jìn):表示全力以赴、毫不保留地去做。
3. 罍盛(léi shèng):指用罍盛放液體。
4. 恥辱(chǐ rǔ):表示受到羞恥和侮辱。
近義詞:
缾竭罍恥沒有明顯的近義詞,它們各自獨立,沒有完全相同的含義。
反義詞:
缾的反義詞可以是别的容器,竭的反義詞可以是充滿、充足,罍的反義詞可以是瓶或者是盛放有限數量的器皿,恥的反義詞可以是自豪或得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