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犯;得罪。 元 李寿卿 《伍员吹6*箫》第二折:“我!我!我!举什么千钧鼎,恶识了西 秦 。”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我则怕恶识多年旧面皮,展转猜疑。”《金6*瓶6*梅词话》第六一回:“你这歪狗才,不要恶识他便好。”《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若是而今赶逐了他去,不但恶识了,把从前好情多丢去,却怎生了结姐姐?”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恶识汉语 快速查询。
“恶识”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文献和权威来源综合理解:
冒犯、得罪(常见于古典文学) 该含义在元曲、《金瓶梅》等作品中频繁出现,指言语或行为上的冲撞。例如:
对人性险恶的洞察(现代词典释义)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拆解为“恶”(阴险)与“识”(认识),强调对狡诈人心的深刻警惕。但此释义未见于古典文献,可能与原意存在差异。
建议:若阅读古籍时遇到该词,优先采用“冒犯”义项;若在现代语境中使用“恶识”,需结合具体表述判断是否指向人性认知层面。可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沪江词典()或查字典()进一步验证。
恶识(è shì)指的是不良的态度和判断能力。它的意思源于古汉语,由两个部分组成。
恶识的第一个字“恶”(è)是由“心”和“㝵”两个部首组成。它共有10个笔画。
恶识的第二个字“识”(shì)是由“讠”和“只”两个部首组成。它共有8个笔画。
恶识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中,用于描述人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偏颇的现象。
恶识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惡識”。
在古代汉字中,“恶”字的写法常有变化,有时会将部首“心”换成“㝵”或“夂”。而“识”字则与现代写法大致相同。
他的恶识使他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的好坏。
恶意、恶劣、恶心、恶习、恶化
狭隘的见识、偏激的观点、执拗的态度
善识、明智、正确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