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識的意思、測識的詳細解釋
測識的解釋
推測知悉。 宋 李綱 《論進兵劄子》:“陛下十數年來,委任諸将……駕禦之術,固非愚臣之所能測識。” 明 李東陽 《再答鏡川先生書》:“今荒失之餘,加以病嗽,不能勤苦,豈復有所測識。”《天雨花》第四回:“若説我平時精細,何得昨夜之計,便不能測識。”
詞語分解
- 測的解釋 測 (測) è 利用儀器來度量:測繪。測量。測控。測算。觀測。 檢定,檢驗:測試。測驗。 料想:推測。 清:“漆欲測,絲欲沈”。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測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推測知悉,指通過推理或觀察來了解事物。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cè shí(注音:ㄘㄜˋ ㄕˊ)
- 釋義:通過推測、分析來知曉或理解事物,強調對未知的推斷能力。
2.曆史出處與例句
- 宋代:李綱在《論進兵劄子》中寫道:“駕禦之術,固非愚臣之所能測識”,表達對帝王權謀的難以揣測。
- 明代:李東陽《再答鏡川先生書》提到“豈復有所測識”,暗指因病無法深入思考。
- 清代小說:《天雨花》第四回中,人物因未能“測識”計謀而懊悔,體現該詞在叙事中的運用。
3.用法與相關詞彙
- 語境: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對複雜事物、人心或策略的推測。
- 近現代關聯: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測”與“識”可拆分組合(如“探測識别”),常見于技術領域。
4.注意事項
- 權威性: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有收錄,但現代日常交流中已不常見。
- 易混淆點:需注意與“探測”“識别”等現代合成詞區分,避免語義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測識》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測”表示進行評估、測試或衡量的動作,用來描繪對某種情況或現象進行觀察和判斷。而“識”表示識别、認知或理解的能力,用來描述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因此,《測識》可以表示通過觀察和判斷來認知和理解事物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測識》中,“測”的部首是“氵”,表示與水有關;“識”的部首是“讠”,表示與語言有關。根據《康熙字典》,它們的總筆畫分别為“測”(淺水:10畫)和“識”(讠語:9畫)。
來源和繁體:
《測識》是現代漢語詞彙,沒有明确的曆史來源。它是由現代漢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測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測識》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參考相關古代文獻和字典,此處無法給出确切信息。
例句:
1. 通過這次測識,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2. 這本書可以幫助提升你的識别能力和分析水平。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 檢測、識别、評測、測量
近義詞: 辨識、識别、認知、分辨
反義詞: 誤判、誤識、判斷錯誤、迷惑不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