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儀仗的馬隊。
(2).喻官員之屍位者。《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 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寵市權,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祿養資,無敢正言者。補闕 杜進 再上書言政事,斥為 下邽 令。因以語動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後雖欲不鳴,得乎?’”
“立仗馬”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雙重含義,其解釋如下:
本義
指古代皇家儀仗隊中排列整齊的馬隊,用于皇帝出行或慶典時的儀仗裝飾。這些馬匹通常經過嚴格訓練,毛色統一(如白、黑、紅三隊),并配有華麗裝飾。
結構解析
由“立”(排列)、“仗”(儀仗)、“馬”三字組成,字面意為“排列成儀仗的馬匹”。
曆史典故
源自唐代李林甫的典故。據《新唐書》記載,李林甫曾用“立仗馬”暗喻官員:若保持沉默(如儀仗馬不鳴叫),可安享俸祿;一旦進谏(如馬鳴叫),則會被貶黜。
現代含義
比喻屍位素餐的官員,特指那些為保官職而不敢直言進谏、無所作為的人,含貶義。
古代詩詞中常以此諷喻官場現象,例如:
“立仗馬”一詞從具體的儀仗馬隊,演變為對官僚體制的批判符號,生動反映了古代政治生态。其雙重含義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
《立仗馬》這個詞源自中國的古代兵法,是在戰争中指令士兵上馬準備作戰的口令。意思是讓士兵立即上馬并作戰準備。
《立仗馬》這個詞的部首分别是“立”、“馬”,部首的意思分别是“站立”和“馬”。它們的筆畫分别是“立”-5畫、“馬”-3畫。
《立仗馬》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兵書中,是指揮官給士兵發號施令的一個口令,用于組織軍隊上馬準備戰鬥。
《立仗馬》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立仗馬」。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立仗馬」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然保持着「立仗馬」的構詞順序和基本意思。
1. 戰局緊急,指揮官大喝一聲:“立仗馬!”,士兵們立刻快速上馬準備戰鬥。
2. 在古代戰争中,「立仗馬」是軍隊指揮官常用的口令之一,用于組織士兵上馬作戰。
立軍、立場、立誓、馬匹、馬車、馬鞍
上馬、備戰、奔馳、賽馬
下馬、解甲、休戰、停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