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棒政策的意思、大棒政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棒政策的解釋

又稱“實力政策”。指用武力威脅别國的政策。由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提出。他認為對付别國的方法是:話可以說得好聽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後發展為“大棒加胡蘿蔔政策”(“胡蘿蔔”指給一些好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棒政策

核心釋義

指在國際關系或強權政治中,以武力威脅或軍事幹預為主要手段,迫使對方屈從于己方意志的外交策略。該政策強調“威懾”與“強制”,常與“胡蘿蔔政策”(利益誘導)形成對比,合稱“胡蘿蔔加大棒”(Carrot and Stick)。

曆史淵源與政策表現

該概念源于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外交主張。他在1901年提出:

“手持大棒輕聲說話,你将走得更遠。”(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you will go far.)

其核心是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大棒)支撐外交談判(輕聲說話),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典型案例如1903年美國介入巴拿馬獨立,以武力為後盾促成巴拿馬運河開鑿權的獲取。

現代引申與運用

在當代語境中,“大棒政策”已延伸至非軍事領域:

  1. 國際關系:經濟制裁、技術封鎖等強制手段;
  2. 企業管理:通過嚴厲制度(如高額罰款、解雇)約束員工行為;
  3. 政策調控:政府以法律懲戒推動政策落實(如環保罰款、反壟斷處罰)。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大棒政策”為“憑借武力威脅别國的政策”。
  2. 《漢語大詞典》:強調其“以軍事威懾為手段的強權政治”本質。
  3.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圖書館檔案:記載其1901年演說原文及外交實踐(來源:Theodore Roosevelt Center)。
  4. 《國際關系學核心概念》(北京大學出版社):分析大棒政策在現實主義理論中的邏輯基礎。

注:本文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曆史文獻,避免主觀解讀,符合術語規範性與學術嚴謹性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大棒政策是20世紀初美國外交政策的典型代表,其核心思想是以武力威脅和軍事幹預為後盾實現國家利益。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起源與提出者

該政策由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1901-1909年在任)提出。他在1903年芝加哥演講中引用非洲諺語“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明确闡述其外交理念。後發展為“大棒加胡蘿蔔政策”(胡蘿蔔指利益誘導,大棒指武力威脅)。

二、核心内涵

  1. 武力威懾:主張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霸權)作為外交談判的後盾。
  2. 幹涉主義:主要針對拉丁美洲國家,通過軍事幹預迫使其服從美國利益,例如控制巴拿馬運河等戰略要地。
  3. 戰争訛詐:通過展示軍事實力迫使其他國家接受不平等條件,如資本輸出、政治控制等。

三、實施手段與實質

四、後續影響與評價

該政策成為美國幹涉他國内政的模闆,後期演變為“胡蘿蔔加大棒”的軟硬兼施策略。盡管短期内擴張了美國勢力範圍,但長期加劇了拉美國家的反美情緒,并被國際社會批評為破壞主權平等原則(注:此網頁權威性較低,僅作補充參考)。


注:如需具體案例或政策演變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骜肆邦君半絲半縷标目碧落黃泉補假稱誦赤旱瘳損窗牖達旦大海黨八股東東杜廢二陝峯岚蝮虵婦寺感音膏鑪亘帶狗子關試華茂歡和毀面呼倫貝爾草原昏祲将帥繳進寂泊稽覽冷餐兩面性妙彈名鞿利鞚飄蓬斷梗乾豆遷海潛移默奪青雲士儒裝擅朝傷克商信申饬深秘蝕刻飾情矯行首尾相繼通讀同三品頽綱拓裡吳棉先代翔踴嚣人謝郎着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