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實力政策”。指用武力威脅别國的政策。由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提出。他認為對付别國的方法是:話可以說得好聽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後發展為“大棒加胡蘿蔔政策”(“胡蘿蔔”指給一些好處)。
大棒政策是20世紀初美國外交政策的典型代表,其核心思想是以武力威脅和軍事幹預為後盾實現國家利益。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政策由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1901-1909年在任)提出。他在1903年芝加哥演講中引用非洲諺語“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明确闡述其外交理念。後發展為“大棒加胡蘿蔔政策”(胡蘿蔔指利益誘導,大棒指武力威脅)。
該政策成為美國幹涉他國内政的模闆,後期演變為“胡蘿蔔加大棒”的軟硬兼施策略。盡管短期内擴張了美國勢力範圍,但長期加劇了拉美國家的反美情緒,并被國際社會批評為破壞主權平等原則(注:此網頁權威性較低,僅作補充參考)。
注:如需具體案例或政策演變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進一步查證。
《大棒政策》是指在處理問題時采取強硬手段或使用強力手段的政策。類似于用大棒來解決問題的意思。
《大棒政策》的拆分部首為「大」和「木」,分别代表大的、衆多的意思和木頭、棒子的意思。
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大棒政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的經典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是他要全面動員、廣泛發動廣大農民起來參加農村的土地革命的口號之一。
《大棒政策》的繁體字為「大棒政策」。
在古時候,「大棒政策」這個詞并沒有固定的寫法。漢字的形式和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所變化。
1. 政府采取了一項大棒政策,以期在短時間内解決犯罪問題。
2. 老闆用大棒政策來管理員工,導緻員工們對工作失去了熱情。
3. 運用大棒政策能夠有效地遏制惡劣行為和社會不安定因素。
- 大力政策 - 強硬政策 - 長棍政策 - 硬招政策
- 強力手段 - 雄厚手腕 - 霸道手法 - 強硬措施
- 溫和手段 - 調和政策 - 緩和手腕 - 和解措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