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俶真训》:“身蹈于浊世之中,而责道之不行也,是犹两绊騏驥而求其致千里也。”后因以“绊驥”喻人受拘束不能施展其所长。 北周 庾信 《谨赠司寇淮南公》诗:“绊驥还千里,垂鹏更九飞。” 唐 杜甫 《李盐铁》诗之一:“盐官虽绊驥,名是 汉 庭来。”
“绊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àn jì,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源自《淮南子·俶真训》:“身蹈于浊世之中,而责道之不行也,是犹两绊骐骥而求其致千里也。” 比喻贤才在混乱环境中受束缚,难以施展抱负。
核心含义
比喻贤能之人因外界限制无法发挥才能,如千里马被绳索束缚。
也可引申为因琐事阻碍重要事务的进展,强调轻重不分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用场景
“绊骥”兼具“贤才受困”与“因小失大”双重内涵,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典故与比喻义均强调对才能或机遇的合理释放与把握。
《绊骥》是一个成语,表示“绊住优秀的人物,使其无法施展才华”。通常用来形容因为外界原因或意外事件而阻碍或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绊骥》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绊(纟)和骥(马)。其中,绊的笔画数为11,而骥的笔画数为16。
《绊骥》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齐策四》中的一个故事。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絆驥」。
在古代,「绊骥」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例如「絆驥」或者「半驥」。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字形变化。
他本是一匹骄傲的骥马,可无奈被官场的险恶环境绊骥,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绊手绊脚、绊倒、绊索、驰骋、马不停蹄、良马
束缚、阻碍、妨碍、牵制、压抑
顺风顺水、一帆风顺、自由发展、畅通无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