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ister “版籍”] 登記戶口、土地的簿冊
(1).即戶籍。《南齊書·虞玩之傳》:“今戶口多少,不減 元嘉 、而闆籍頓闕,弊亦有以。”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知處州蔣公墓志銘》:“更造闆籍、隱寄、飛寄、影占、僞跋悉釐改。”
(2).印版與書籍。 史德輝 《書林清話·明時刻書工價之廉》:“嘗聞 王遵巖 、 唐荊川 兩先生相謂曰:數十年讀書人,能中一榜,必有一部刻稿;屠沽小兒,身衣飽煖,殁時必有一篇墓誌。此等闆籍,幸不久即滅;假使盡存,則雖以大地為架子,亦貯不下矣。”
“闆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闆”原指刻寫文字的木片,“籍”指登記冊或文書檔案。《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為“戶籍與土地冊”,特指古代官府登記戶口、田地的文書。例如宋代文獻中“闆籍”常指土地賦稅記錄,如《宋史·食貨志》載:“諸州闆籍,掌于戶曹。”
二、曆史語義演變
三、文獻例證
該詞在《唐六典》《元典章》等古籍中均指官方戶籍檔案。現代學者王力在《古代漢語詞典》中特别指出,“闆籍”在宋元時期與“魚鱗圖冊”功能相似,是研究古代經濟制度的關鍵材料。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宋史》《說文解字注》等權威典籍)
“闆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
戶籍與土地登記簿冊
這是最常見的含義,指古代用于登記戶口、土地的官方文書。例如《南齊書·虞玩之傳》提到“闆籍頓闕”,即戶籍缺失,說明其作為管理人口的重要工具。
與“版籍”相通
部分文獻(如、8)指出“闆籍”同“版籍”,後者不僅包含戶籍,還涉及疆域記錄和書籍。《周禮》中“版圖”一詞即指戶籍與地圖的結合,後引申為國家領土象征。
官員貶谪的象征
據,古代官員被貶至邊遠地區時,其名字會被記錄于木闆(即“闆籍”),因此該詞衍生出“貶谪或調離崗位”的比喻義。不過此說法多見于成語解釋,權威文獻中較少直接體現。
印版與書籍的合稱
明代文獻中曾将印刷用的版片和書籍統稱為“闆籍”,如史德輝《書林清話》提到刻書工價時使用此義。
建議進一步查閱《周禮》《後漢書》等原始文獻,或專業曆史辭典以獲取更精準的學術定義。
鼻飼不勝枚舉漕庾長波侈肆酢敗道德豆比鳳吹浮榮革罷古健果勇號訴合攏橫度橫磨劍環境灰沒鑒戒交綏謹行就車具備舉債勘會狂馳子魁岸闊積劉伶酒六月起義麻裙馬上人矊眇命虧目擊南郭逆孽毗岚牽帶潛心滌慮清談棄擲權貴顯要染鼎上貨升擦市場機制石溪霜崖屬調庶習髫冠條旨提督晩晩污傷相耦巇峻洗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