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戒的意思、鑒戒的詳細解釋
鑒戒的解釋
[warning;object lesson] 可以對照引為教訓
引為鑒戒
詳細解釋
亦作“ 鑑誡 ”。亦作“鑒戒”。亦作“鑒誡”。1.引為教訓,使人警惕。《國語·楚語下》:“人之求多聞善敗,以鑑戒也。”《後漢書·荀爽傳》:“又集 漢 事成敗,可為鑒戒者,謂之《漢語》。” 清 恽敬 《與姚來卿書》:“ 豐城 極弊之區, 彭秋潭 敗于 臨川 ,深可鑒戒。”
(2).指引為教訓,使人警惕的事情。《魏書·高允傳》:“厥後史官并載其事,以為鑒誡。” 明 張綸 《林泉隨筆》:“其説可為後世之鑑誡,故用表而出之。” 馬南邨 《燕山夜話·不吃羊肉吃菜羹》:“這一類笑話雖然發生在死去了的封建時代,但是,現在的人也未嘗不可以引為鑒戒啊。”
詞語分解
- 鑒的解釋 鑒 (鑒) à 鏡子。 照:光可鑒人。 觀察,審察:鑒别。鑒定。鑒賞。鑒于(看到,覺察到)。台鑒(書信用語,表示請人看信。亦作“惠鑒”、“鈞鑒”)。鑒往知來。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為教訓的事情:借鑒。鑒戒
- 戒的解釋 戒 è 防備:戒心。戒備。戒嚴。戒驕戒躁。 革除不良嗜好:戒除。戒煙。 佛教律條,泛指禁止做的事:戒刀。戒尺。齋戒。 準備:戒途。戒裝。 古同“界”,界限。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鑒戒(jiàn jiè)是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反思過往的錯誤或教訓,警示自身或他人避免重蹈覆轍。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及權威來源展開分析:
一、詞典釋義與詞性
- 動詞:指以他人或曆史的失敗為鏡子,對照檢視自身行為,防止犯類似錯誤。
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為“以過去的失誤作為警戒”。
- 名詞:指具有警示作用的教訓或事例。
例:《漢語大詞典》标注其名詞用法:“可為警戒的往事”(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二、詞源與構成解析
三、現代用法與搭配
- 常見搭配:
- “引為鑒戒”:強調主動吸取教訓(如:“此次事故應引為鑒戒”)。
- “曆史的鑒戒”:指代具有普遍警示意義的事件(如《資治通鑒》書名即含此意)。
- 語境差異:
- 與“借鑒”對比:“鑒戒”側重負面教訓的規避,“借鑒”偏重正面經驗的效法(參考《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四、權威用例
- 古代文獻:
《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以夏桀亡國警示周人。
- 現代應用:
官方文件常用表述,如“以案為鑒、以案促改”,體現警示教育功能(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開報道)。
五、近義詞辨析
詞彙 |
側重點 |
情感色彩 |
鑒戒 |
規避錯誤 |
警示性 |
教訓 |
錯誤後的總結 |
中性/負面 |
前車之鑒 |
他人失敗案例 |
比喻性 |
參考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
-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 李行健 主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堅持标本兼治,深化以案促改》. 2023年專題報道.
網絡擴展解釋
“鑒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àn jiè,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觀察曆史或他人的教訓,引以為警惕,避免重蹈覆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詞義構成
- 鑒:原指古代盛水的銅器,用于照影,引申為“鏡子”“察看”或“審察”(如、12)。
- 戒:本義為“警戒”“防備”,甲骨文字形似雙手持戈,表示警惕(如)。
- 合義:以史為鏡,通過反思過往教訓保持警惕。
-
定義
- 指從過去的錯誤或失敗中吸取教訓,使人保持警覺(如、6、8)。
用法與示例
- 古代用例:
- 《宋書》記載:“漆其頭首,藏于武庫,庶為鑒戒,昭示将來”,指保存王莽頭顱以示警戒。
- 《國語·楚語下》:“人之求多聞善敗,以鑒戒也”,強調從曆史成敗中學習。
- 現代用例:
- “通報要求引為鑒戒”,指将案例作為警示教材。
- 馬南邨在《燕山夜話》中提及封建時代的笑話可作為鑒戒。
延伸與文化内涵
- 倫理鑒戒:西周“敬德”理念強調通過道德自律實現警惕。
- 曆史鑒戒:如《後漢書》整理漢代成敗事件作為參考。
相關詞彙
- 近義詞:警惕、警戒。
- 反義詞:漠視、忽視(根據詞義邏輯推斷)。
“鑒戒”既指具體的曆史教訓(如王莽事例),也涵蓋道德層面的自我約束(如“敬德”)。現代語境中多用于警示他人或自我反思,如“引為鑒戒”。
别人正在浏覽...
保和殿避案猵獺彪煥閉禁不多部委曹參陳凱歌趁早弛期偆偆出胸大幹地平川丢盔抛甲短才放松法憲風前燭烽砦俯首聽命趕節高遠官虎吏狼糊突加惠驚號疾跳救護饋答苦尅龍身掄才廟市目瞪心駭那就納說偶數攀翼沁緑秋田券給阙如束躬說骖送粥米踏拉談津天清日白頭足異所頽倒僞局蝦蟇黏向平之原曉鏡犀蔽檄筆稀代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