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具有,擁有,有
具備條件
(2) [all complete; all ready]∶一切完備;齊備
條件尚不具備
(1).齊備;完備。《書·呂刑》:“兩造具備,師聽五辭。”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一》:“樞機周密,品式具備。”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一:“紀綱法度,號令文章,燦然具備。”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直到如今,我還覺得不必看這本弄虛作僞千篇一律用文字寫成的小書,卻應當去讀那本色香具備内容充實用人事寫成的大書。”
(2).配備;備置。《史記·大宛列傳》:“募吏民毋問所從來,為具備人衆遣之,以廣其道。”
(3).具有。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雄渾》:“具備萬物,橫絶太空。”如:隻有具備了這些知識,才能順利地完成你接受的任務。
"具備"是現代漢語常用動詞,其核心語義指事物在構成要素或條件方面達到完整狀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該詞包含三個維度:
一、物質要素完整性 表示事物包含達成某種狀态所需的全部組成部分,如"實驗室已具備開展基因測序的儀器組套"。此用法常見于科技文獻與工程報告,強調客觀條件的完備性。
二、資格條件充分性 用于描述主體滿足特定規範要求的準入資格,例證見教育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示範句:"申請人完全具備注冊會計師考試報名條件"。該場景多出現于資格認證、法律文書等正式語境。
三、能力特質完備性 指個體或群體擁有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儲備,如"這位外交官具備處理國際争端的專業素養"。此釋義在人力資源評估與能力模型中高頻出現。
近義概念辨析方面,"具有"側重靜态擁有屬性,"具備"強調條件達标的動态過程。反義系統包含"欠缺""缺失"等表示要素不足的詞彙。在句法特征上,常與"條件""資格""能力"等抽象名詞構成動賓結構,否定形式需配合"不""沒"構成"不具備"的完整否定式。
“具備”是一個動詞,表示“擁有、具有某種條件、能力或資格”,常強調事物或人已達到某種标準或要求。以下是詳細解析:
“具備”不可用于具體物體,如“具備一本書”是錯誤用法,應說“擁有/有一本書”。
暴示悲憾北路本師徹膳愁慘次布刺螫的稿得隴望蜀登阼頂發督轅風馬不接紛委府榭公道合理鈎抉觀仰鴻醇哄語黃礬回門昏蟲扈狩角猯驕物祭財神靜姿孔時來遲聯蹁流輸立子蘆笙馬子梅花引冥宅閩蚋盼切鋪展樯橹傾褚清道輕航秋荼曲辨确論鬖髿似醉如癡疏簿天業退散微班紋絲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限度祥石洗寶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