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會的意思、勘會的詳細解釋
勘會的解釋
審核議定。 唐 陸贽 《貞元改元大赦制》:“京畿及近縣所欠百姓和糴價直,委度支即勘會支給。”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四:“尚書省文字下六司諸路,例皆言‘勘會’。 曾魯公 為相,始改作‘勘當’,以其父名 會 ,避之也。”按“勘會”一詞 唐 已用之, 葉 說不确。《元典章新集·刑部·隱藏6*人口》:“諸人誘畧良人等罪,經原免,其被賣之人雖未勘會完備,合依發付給親。”參見“ 勘當 ”。
詞語分解
- 勘的解釋 勘 ā 校對,複看核定:勘核。勘正。勘誤。校勘。 實現調查,探測:勘測。勘探。勘查。 審問囚犯:勘問。推勘。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 會的解釋 會 (會) ì 聚合,合攏,合在一起:會合。會審。會話。 多數人的集合或組成的團體:會議。開會。 重要的或中心的城市:都(?)會。省會。 彼此見面:會面。會見。 付錢:會賬。會鈔。 理解,領悟,懂:會心,體會。 能,善于:會遊泳。會英語。 時機,事情變化的一個時間:機會難得。 一小段時間:一會兒。 可能,能夠:他不會來了。 恰巧碰上:會其怒。 為祭神而組織的活動:香會。 應當,一定:長風破浪會有時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勘會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勘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行政或法律文書中,其核心含義為審核議定,強調對事務的核查與最終決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與補充信息:
1.基本釋義
- 審核議定:指對某一事項進行詳細審查後,再作出決議或處理。例如唐代陸贽在《貞元改元大赦制》中提到“委度支即勘會支給”,即要求財政部門審核并支付百姓欠款。
2.曆史用例
- 唐代起源:最早見于唐代公文,如財政事務中的核查(如賦稅、和籴價格等)。
- 宋代演變: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因避諱宰相曾公亮之父名“會”,将“勘會”改為“勘當”,但此說法被質疑不準确,因唐代已有“勘會”一詞。
- 元代延續:元代法律文件《元典章》中仍使用該詞,如處理人口販賣案件時需“勘會完備”後發還親屬。
3.詞素解析
- 勘:本義為校對、核對(如“勘誤”“勘查”),引申為審查。
- 會:此處指聚合商議(如“會議”“會審”),強調集體決議過程。
4.語境特點
- 多用于官方文書,涉及財政、司法等領域,體現古代行政流程的嚴謹性。
- 與“勘當”含義相近,但後者可能因避諱産生,實際使用中需結合時代背景區分。
5.參考資料
- 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結合唐代至元代文獻案例深化理解。如需完整例句,可參考、5、6的原始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勘會
勘會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勘和會兩個部分,勘音讀為kān,會音讀為huì。
拆分部首和筆畫
勘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它位于左側并占據全部的位置。勘的筆畫數為10畫。
會是一個名次,也可以作動詞使用。在勘會中,會以右側的“人”作為它的部首,同時會的筆畫數為6畫。
來源
勘會一詞通常指的是對某種事物的深入了解或理解。它來自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史記·蔔式列傳》中,并逐漸流傳至今。
繁體
在繁體字中,勘會的寫法為「勘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勘會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勘會」,其中的“月”字是由兩橫和兩豎撇畫成,和現代漢字的寫法稍有差異。
例句
1. 他通過勘會,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通過勘會事實,我們得出了這個結論。
組詞
勘察、會議、勘驗、契約、勘察員
近義詞
明白、理解、了解、懂得
反義詞
迷糊、困惑、不解、不明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