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row away;give up] 亂丢亂扔
棄擲逦迤。——唐· 杜牧《阿房宮賦》
抛棄。 唐 杜甫 《投簡鹹華兩縣諸子》詩:“自然棄擲與時異,況乃疏頑臨事拙。” 宋 蘇轍 《次韻王鞏上元見寄》之一:“棄擲良宵君謂何,清天流月鑑初磨。” 明 張溥 《孟門行》:“本以結同心,何知反棄擲。” 清 方苞 《儲禮執文稿序》:“而世之登高科,緻膴仕者,出其所業,衆或棄擲而不陳。”
“棄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ì zhì,其核心含義為抛棄、亂丢亂扔,常用于描述對物品或情感的隨意丢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将物品隨意丢棄或抛棄,帶有“不珍惜、不重視”的意味。例如《阿房宮賦》中“鼎铛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逦迤”,形容秦人将珍寶視如瓦礫般丢棄。
引申含義
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如情感、機會等被忽視或舍棄。如唐代張溥《孟門行》中“本以結同心,何知反棄擲”,表達對情誼被背棄的感慨。
古文例證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如“棄擲荒野”“棄擲舊物”等,強調丢棄行為的隨意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棄擲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抛棄、丢棄或放棄某物或某人。指将某物不再使用或将某人抛棄。
棄擲的部首是扌,表示手。它的總共12個筆畫。
棄擲是由漢字組成的兩個詞,棄的本義是丢掉、舍棄的意思,擲的本義是投擲、扔掉的意思。合在一起,表示将某物或某人抛棄。
棄擲的繁體字為棄棄。
在古代,棄擲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古文獻中,棄擲的寫法可能是「棄棄」,但原義沒有變化。
1. 他棄擲了自己的夢想,選擇了穩定的工作。
2. 在生活中,我們不能輕易地棄擲親情。
棄權、棄置、棄世
丢棄、抛棄、遺棄
珍惜、保留、保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