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矯正改變。《後漢書·徐防傳》:“五經各取上第六人,《論語》不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革。”《新唐書·杜亞傳》:“然承 陳少遊 後,裒率煩重,用度無藝,人冀有所矯革。”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不忘本》:“ 純皇 習知其弊,力為矯革。”
“矯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矯革”由“矯”(矯正、改正)和“革”(變革、革新)組成,指通過糾正和改革來改變現狀,使其更趨合理或完善。例如《後漢書》中“差可矯革”即表達通過修正彌補長久以來的不足。
詞源與文獻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對制度、習俗或弊端的調整。如《新唐書》提到“人冀有所矯革”,指民衆期望通過改革減輕賦稅負擔;清代《嘯亭雜錄》記載乾隆帝“力為矯革”,指對舊有弊政的整頓。
近義詞與關聯詞
與其含義相近的詞彙包括“改革”“矯正”“革除”等,而“矯國革俗”則是其擴展成語,強調對國家制度和風俗的全面革新。
應用場景
現代語境中,“矯革”可引申為對錯誤觀念、不合理制度或社會問題的系統性修正,適用于學術、政策讨論或曆史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新唐書》等史書原文或權威詞典解析。
《矯革》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矯正和改革。拆分部首是石并,總計14個筆畫。
《矯革》一詞來源于《辭海》。在繁體字中,矯革的寫法為「矯革」。
在古代漢字中,矯的寫法為「糾」,而革的寫法為「革」。
1. 他經曆了一番矯革,成為了一個新的人。
2. 這個社會需要矯革才能改善現狀。
矯正、矯捷、矯揉造作、矯情、革新、革除、改革、凡爾賽號角。
近義詞:改革、改良、變革。
反義詞: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