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耳三漏的意思、耳三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耳三漏的解釋

亦作“ 耳參漏 ”。謂兩耳各有三孔。舊傳為聖人的異相。《淮南子·修務訓》:“ 禹 耳參漏,是謂大通。” 高誘 注:“參,三;漏,穴也。”《尚書帝命驗》:“ 禹 身長九尺有六,虎鼻河目,駢齒鳥啄,耳三漏。” 晉 葛洪 《神仙傳·老子》:“﹝ 老子 ﹞耳有三漏,足蹈二五,手把十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耳三漏"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獻的特定描述,指一種罕見的生理特征,特指耳朵上有三個孔穴(或耳竅)。這一描述主要用于記載上古聖賢(如大禹)的異相,帶有神話色彩和象征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含義:

    • "耳":指耳朵。
    • "三漏":指三個孔洞或通道。"漏"在此處通"窭"(lòu),意為孔穴、竅門。

      合稱"耳三漏",即耳部生有三孔,異于常人的雙耳結構。

  2. 文化象征:

    古代文獻中,"耳三漏"被視為聖人的異相,象征超凡的智慧、通曉天意的能力。例如《孝經援神契》稱大禹"耳三漏",寓意其能聆聽天地之聲,通達神明。


二、文獻依據與權威出處

  1. 《白虎通義·聖人》(東漢·班固):

    "禹耳三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決河疏江。"

    此處明确将大禹的"耳三漏"與其治水功績關聯,強調其異相象征天命所歸 。

  2. 《論衡·骨相篇》(東漢·王充):

    "傳言黃帝龍顔,颛顼戴幹,帝喾骈齒,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

    王充列舉上古帝王異相,将"禹耳三漏"與黃帝、堯舜等聖君并列,印證其在漢代已成為公認的聖王特征 。

  3. 《淮南子·修務訓》(西漢):

    "禹耳參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疏河決江。"

    "參"通"三",進一步佐證大禹"三漏耳"的記載,并強調其與治水能力的關聯 。


三、學術考辨

  1. "漏"的具體所指:

    學界多認為"三漏"指耳廓上有三個明顯的凹陷或孔竅(如耳門、聽宮等穴位的異化),象征"通天地人三才"之意 。

  2. 與"四漏"的混淆:

    部分文獻(如《竹書紀年》)稱大禹"耳三漏",而《帝王世紀》稱"耳三穴",亦有異文作"四漏"。清代學者梁玉繩考據認為"四漏"為傳寫之誤,應以"三漏"為正 。


四、現代釋義與文化影響

在漢語詞典中,"耳三漏"作為固定詞組,已脫離字面生理描述,成為聖賢異相的代稱,常見于曆史文獻及神話研究。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古代傳說中的聖人異相。謂耳有三孔。"(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


參考資料原文來源:

  1. 《白虎通義·聖人》
  2. 《論衡·骨相篇》
  3. 《淮南子·修務訓》
  4.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耳三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根據文獻來源區分理解:

一、聖人異相說(傳統文獻依據)

  1. 本義指兩耳各有三個耳孔,被視為上古聖人的生理特征。如《淮南子·修務訓》記載大禹"耳參漏",高誘注:"參,三;漏,穴也",認為這種異相象征通達天地。
  2. 相關典籍如《尚書帝命驗》描述大禹外貌:"身長九尺有六,虎鼻河目……耳三漏",葛洪《神仙傳》也記載老子"耳有三漏",均作為聖人标志。

二、記憶缺陷說(現代通俗解釋)

  1. 字面喻指"耳朵有三個漏洞",引申為聽過的内容易遺忘,形容記憶力差。此釋義多見于現代詞典。
  2. 使用場景舉例:描述學習時"左耳進右耳出"的狀态,如"這孩子耳三漏,剛教的公式轉頭就忘"。

辨析提示: • 曆史文獻中該詞屬于褒義,現代使用則多含貶義 • 權威典籍如《淮南子》《神仙傳》均采用聖人異相說,記憶缺陷說暫未發現古籍出處 • 存在學者認為現代釋義屬于語義流變現象,可能源自對"漏"字的引申聯想

建議學術寫作時采用第一種釋義,日常對話中第二種用法更為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

愛顧案語罷廢稗官霸衿保強悲泫逼手逼腳采善參谒測量船宸命持滿赤紫儲蕃翠蛟蹉跎時日黨組抵搭抵樁東方三大惡舌概複感勵詭诓酣酺介慎繼好警守謹儉炯冷客家話犂湖呂渭黴素梅芝門竅鳴玉燕腦杓子嚬顣破蕩潑賴頗奈牽帶妻娶泉源煞神沈骸順風行船疏神頹勢忘神猥冒委屈無量井下伏鄉歌享名